春秋笔法的含义是什么思想(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什么是“春秋笔法”?何谓“微言大义”?

在讨论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呢?因为这篇文章就是春秋笔法的体现,是微言大义的范例。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文章,是《左传》的代表作,是最能体现《左传》文章风格的一篇佳作。明归有光有评价曰:“此左氏笔力之最高者。”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什么思想(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是孔子《春秋》里面的一句话,这六个字就是对一个单独完整历史事件的全部记载,对此我们只能遗憾地评价为语焉不详。

而《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是左丘明在《左传》中对这句话的具体阐释。由一句话扩展为一篇文章,可见这句话的浓缩程度,此亦所谓“微言大义”也。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精彩故事。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一母同胞之弟之间发生了一场你死我活而又异彩纷呈的政治斗争。

郑庄公的亲弟弟共叔段深得母亲宠爱,有觊觎君权之心,有取而代之之意。

而他的亲哥哥、当时的国君郑庄公呢,早已洞悉此事,但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等到弟弟准备起兵叛乱之际,方才果断出兵,一鼓作气灭掉了他的弟弟。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什么思想(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后世人知道这件事,最初源于孔子《春秋》中的这一句话“简要新闻”,而能够看到2700多年前发生的这么一段精彩故事的详细传神的描述,要感谢左丘明这个人。

因为《春秋》对此事的记载只有“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若无左丘明之详细记述,仅凭这区区六个字,我们只知有这件事的发生。

但对这一事件的细节内容根本无从了解,了解了之后,也方才明白什么叫微言大义。

这正是微言大义的典型范例。短短六个字,可谓“微言”也,而其中却包含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同时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可谓“大义”也。

区区六个字记载了一段历史,为了把这六个字的含义解释清楚,竟用了七百多个字。微言大义的现代解释是,精微的语言里面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但它最初指的就是《春秋》。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什么思想(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解释《春秋》的《左传》,虽然篇幅远大于《春秋》,字数也远多于《春秋》,对事情的描述也远比《春秋》更为详尽,但对后人来说,也仍然属于微言大义。

因为与后世文章相比,其语言之精微、其中包含内容之丰富、蕴涵哲理之深刻,仍令后来人叹为观止、望尘莫及。用我们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明,就是,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汉书》中说,“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可能是微言大义这一说法的最初来源。

我们来看《春秋》对这一历史事件六字记载中的用语特征。

段不敬兄长,不守为弟的本分,所以不用“弟”字来称呼他。臣下叛乱,国君讨伐,应该用“征”“讨”“伐”或“征讨”“征伐”“讨伐”这样的字眼和词语。

但这么多用语却弃而不用,而用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具任何褒贬之意的“克”字。“克”只有“战胜”“击败”之意,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只是没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第三方的评价。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什么思想(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用“克”字,也像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两位国君在进行一场无所谓正义非正义的争夺战。

孔子是故意这么说的,其中暗含对郑庄公的讥讽,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像一个光明正大的国君。

他对弟弟的攻击,更像是两个人之间的争战,而不像是一个师出有名的国君对叛乱的大臣进行的正义的战争。

由此可见,“克”字表面上没有褒贬之意,但褒贬之意却深含其中。

称庄公为“郑伯”,而不称兄,是讥讽他对胞弟有失教导。

弟弟有错,作为兄长不在事情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提醒、教育、挽救,而是任由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失兄长之责呀。

如果真的是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也还罢了,关键是他这样做,其实是处心积虑,不怀好意,是故意纵容,是想等到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出手一举剿灭他,可谓居心叵测,阴险歹毒。

作为兄长,如此对待胞弟,实在是令人不齿。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什么思想(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这六个字的记载,全是对事件的描述,没有一个字是评论,但通过分析,我们却能够感受到察觉到作者的态度,是褒是贬,是赞扬还是批评,已经昭然若揭了。

这种寓褒贬于平淡的陈述之中,隐态度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作评论而观点自明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我们就叫做春秋笔法。

《春秋》由史书整理修订而成,但却不称之为史,而称之为经,其原因就在于此。

《左传》云:“《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可谓是对这种笔法的最精当的概括。

孔子在《春秋》中首创了这种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首次展现了这种绝妙的语言艺术。

其威力巨大无比:“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华衮”者,古代王公贵族的高级着装华丽礼服也,常用于表示极高的荣誉和宠爱。

春秋笔法的含义是什么思想(春秋笔法的含义和特点)

《礼记·曲礼下》中有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一字之称呼的不同暗含着等级身份地位的不同。

在古代是这样的,当今社会,这种传统依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有所变化。

我们称XX人逝世了,XX人去世了,XX人没了,XX去了,XX人走了,XX人告别了这个世界,XX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所有种种此等说法,都是古代传统的延续。

古人讲,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是有它的积极的一面的。

春秋笔法就是微言大义,后来者对这种技巧和艺术可谓是如获至宝,竟相模仿运用。后世诸多史书及文章中,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运用从不鲜见。

理解了春秋笔法,理解了微言大义,再读史书及其它古人文章时,我们就可以琢磨出其中隐含的意义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书中内容以及作者的意图。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