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是不是村斗(日本战国真的是村斗吗)

说起“乱世斗争”,大家第一反应肯定都是军阀割据、三国争霸、五代十国、春秋战国,这些千军万马来相见的历史事件,动不动就几万、几十万人马,烽火连天,在战场上刀光剑影。

再牛一点,像印度史诗自己描写的俱卢之战一样,18天伤亡过亿,想来战争规模更是庞大无比了。

但只要大家一提起日本的战国时代,就完全没了万马奔腾,战鼓雷鸣的气势,更像是邻里不和导致的“村长打架”。

战国大名

那么日本战国,究竟是不是村与村之间的斗争呢?我一起来看看吧。

之所以称日本战国为“村战”,主要还是因为日本面积小,分裂的国家多,自立为王的大名更多。

大名(だいみょう)是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古代的诸侯。

其中,丰臣秀吉就是一个著名大名。

日本战国时期面积三十多万平方公里,最多分裂为66国,大名更是数不胜数,没有上千也能成百。

不管土地适不适合生产和生活,我们都一并给66国平分,一个国家也就大概五千平方公里的面积,还没上海大。

一国之中还会有多个大小名,再加上适宜居住生活的平原面积有限,每个大名能供养的人数有限,所以早期的战国的确都属于小规模战争。

六十六国

但再小也不至于还没一个村大,所以叫“村战”也不合理,最起码也应该叫“市战”。当然了,拿古代和现代比较也没什么可比性。

不妨先了解一下日本战国时代的历史,在下评定。由于幕府将军和分封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那些原本辅助于守护的守护代和土豪,甚至是平民,都各自崛起成为称霸一方的大名。

“下克上”也成为日本战国的一个特色标志,下级篡夺上级之位,家臣顶替家主的戏码纷纷上演,最后大名越来越来多,手下掌控的人数却不见多。

所以早期的日本战国,打仗的时候可能只能拉出几十上百个正经武士来打仗。

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为了能够在人数的面子上过得去,就叫民兵参与进来。

民兵是那些平常在家种田务农的农民,如果有别国进犯,农民就会放下锄头去守城,在人数上压倒对方。民兵数量巨大,但军事素养差,作战意识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不像正规军一样,每天都会有严格的训练和装备。

但是民兵又不能全部培养成正规兵,毕竟除了打仗,大名们还需要粮食,来养活自己手下的人,所以农民也非常重要。

于是这些民兵通常会参加守卫家园战,不会加入长途跋涉的远征战。

除了全民皆兵,还要防止背腹受敌的尴尬处境,所以大名常会还会与邻居结盟,或者是签订和平条约,这样结合起来的人数,也是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争。

最主要的还是日本战国早期多是驱逐战,伤亡少之又少。像是一种贪吃蛇的吞并模式,我吃了你,你就是我的一部分。

通常只需要把对方驱逐,或者是占领对方领地便可。

打赢了举杯高歌,打输了也没事,反正不会赶尽杀绝,放下竹竿回家吃饭。没有长平之战里血流成河,赵国全军覆没的惨痛代价。

我想这也是日本战国被称为“村战”的原因之一吧。而且只要小领主表示屈服,大名就会保护小领主的财产和土地,不剥夺小领主原有的权利。

只要你听我的,承认我的统辖,我既不收你保护费,也会保护你。看起来是一桩不错的买卖,对小领主并没有什么损失。

当然了这只是权宜之计,等到大名稳住脚跟,就会一步步剥削小领主的权利,将其掌控在手,并且美名其曰将小领主的土地,作为封地赐给他。

等到战国后期,分散势力有了大体的归统,才开始出现真正大规模的战争。

比如织田信长,他树敌太多,所以都是贯彻彻底歼灭对手的方针,将敌人赶尽杀绝。

之后的各国大名,也都学习织田信长,摆脱兵农合一的制度,采用雇佣职业武士的方式,为自己作战。早先联合抗敌的大名们,也逐渐转型为独裁制度,自此大规模才陆续展开。

所以说不要再认为日本战国时期是“村战”了,他们只是在原有分裂的基础上,先进行“温柔”的小势力吞并,再开始大规模械斗。

当然,比起古代战争,除了印度所谓的18天伤亡过亿的俱卢之战,很少有战争规模会大过我国古代,我们也无需将日本战国时代与我们的战国时代对比,并没有太多可比性。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