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啥皇位没给大儿子(嘉庆皇后儿子为什么没继位)

嘉庆二十五年,仁宗皇帝在避暑山庄突然驾崩,文武大臣顿时乱作一团,皇帝死了当然是件大事,但更大的事是尽快拥立新君,一天都耽搁不得。

但是,清朝有一个特点,从雍正朝开始,他是没有太子的,采取的是秘密立储的方式。皇帝想让哪个儿子将来接替皇位,并不是将其立为太子,而是写一份诏书,诏书中说明自己死后由某某继任皇帝。

这份诏书是严格保密的,不能公开,除了皇帝之外,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考虑到特殊情况,这份诏书有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另一份放在个小金盒之中,由皇帝随身携带。

但是,仁宗死后,他的身边并没有发现这个金盒,自然找不到诏书。但是不要紧,北京城里不是还有一个备份吗?于是,大臣们一边处理仁宗的丧事,一边派人火速进京,去正大光明匾后面取仁宗的秘密立储诏书。

但让进京官员无比震惊的是,正大光明匾后面竟然空空如也,仁宗的立储诏书不见了!

这下完了,没有仁宗的诏书,无论谁来当这个皇帝,都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符合礼法,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怎么办呢?

别急,还有一个备用方案,那就是由仁宗的皇后降下懿旨,指定哪个儿子继任皇位,这样就合乎礼法了。

于是,众大臣赶紧请孝和睿皇后定夺,最后,孝和睿皇后指定智亲王绵宁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

孝和睿皇后虽然为仁宗生下了两个儿子,但其中并不包括绵宁,那么为什么孝和睿皇后不趁机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呢?

其实,虽然表面看起来,在立储诏书找不到的情况下,谁来当皇帝是由孝和睿皇后指定的。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她的懿旨代表了礼法,新居需要她的承认,但本质上并非她说了算,除非她指定的新君符合众多势力的期望,否则不会发生效力。

仁宗是在嘉庆四年写下秘密立储诏书的,此时仁宗的五个儿子中,长子已经夭折,第五子还未出生。剩下的三个儿子中,次子绵宁是前任皇后所生,为嫡长子。

第三子绵恺、第四子绵忻都是现任孝和睿皇后所生,不过在嘉庆四年,绵恺只有4岁多,绵忻也未出生。所以,仁宗在嘉庆四年立储的时候,诏书上只可能写的是绵宁的名字。

对于这一点,虽然没有明说,但满朝上下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所有人都知道绵宁就是太子,是未来的皇位接班人。

更何况,仁宗也毫不吝啬对绵宁的喜爱,不仅称赞他“忠孝兼备”,还封他为和硕智亲王。而反观皇三子绵恺,直到嘉庆二十四年才被封为惇郡王。

所以,自嘉庆四年以来,所有人都在心里默认绵宁就是太子,二十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为此进行了投资经营,就是绵宁自己,也早已打造了一个强大的班底,更有无数势力早已绑在了绵宁这辆车上。

大家都在等着绵宁登基后分一杯羹。如果这个时候,孝和睿皇后强行剥夺绵宁继位的权利,你说大家能不能答应?

因此,孝和睿皇后如果指定的是绵宁,那么皆大欢喜,但如果不是绵宁,那么立刻就会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是绵宁?孝和睿皇后恐怕就会无法收场。

以上所述,是孝和睿皇后指定绵宁作为新君的根本原因,表面上看她有决定权,事实上孝和睿皇后只相当于一个傀儡,她只是顺应当前形势,说出了她应该说的话而已。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绵宁是仁宗的嫡长子,礼法上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立储诏书虽然当时没找到,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万一后来找到了,孝和睿皇后就是违背了仁宗的旨意;绵宁的生母过世很早,从小就跟着孝和睿皇后,之间还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不过,孝和睿皇后这个顺水人情做得相当漂亮,绵宁当了皇帝之后,也投桃报李,不仅对她恭恭敬敬、关怀备至,还将他的儿子绵恺、绵忻都封为了亲王,母子三人均得以善终。

综上所述,孝和睿皇后没立自己的儿子,而是指定让绵宁当皇帝,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决定,不仅保证了清朝皇位更替期间权力的平稳过渡,也为自己母子三人挣下了一份保障。尤其是她的两个儿子,此后不管风云如何变化,两人始终安安稳稳,不受任何影响。

道光二十九年底,74岁的孝和睿皇后病逝,已经68岁的道光帝在丧处“席地寝苫”,“哀恸号呼,擗踊无数”。就在孝和睿皇后逝世以后的一个多月,道光帝亦在慎德堂丧次崩驾。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