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金榜题名是什么意思(金榜题名是什么意思)

金榜题名是指古代读书人科举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进士及第。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和古代文学作品中,读书人中进士是大喜事,立马就步入官场,甚至还有王公贵族主动将女儿嫁与新科进士,真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果真如此吗?别让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给蒙蔽啦,事实上金榜题名并没有如此风光。

从隋唐确立科举制后,为普通贫寒子弟入仕提供了一条途径。

但在隋唐的时候,考上进士,除却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可能直接获得皇帝赏赐的官职之外,其他绝大部分进士只是获得了“士”的资格,也就是有了当官的资格,而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官。

能不能做官,还要看运气。换句话说,考上进士是个人的努力,但能不能做官,这还要看历史的进程是不是给你这个机会。很多人考上进士之后就一直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在科举制比较成熟的唐朝,考中进士之后,当官叫释褐。但要释褐,需要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才行。所以,很多人考完进士之后,也不能马上当官,还要在京城长安参加各种圈子活动,结交权贵,来获得推荐的机会。

而那些运气不好,或者性格不太好的人,就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比如李白,考完进士之后就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做官的机会。

因为这个制度性的规定,让当时的长安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圈子。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终南捷径,之所以出现终南捷径,以及唐朝比较著名的各种尼姑、道姑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圈子。

唐朝就是因为这些圈子虽然是在寺庙、道观里活动,但参加的不少都是当时的达官显贵,而在唐朝能够暴得大名的尼姑、女道士,也基本上都是交际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交名媛,比如薛涛。

所以,唐朝的诗人在中进士之后,会留下大量在长安参加各种宴会活动的诗篇。

而且多数比较出色,就是因为他们需要在这种场合一鸣惊人,展露才华,引起社会关注,然后再看能否得到权贵的推荐,从而获得当官的资格。

这其中,有些人就有和尼姑、道姑交往、诗文唱和的记录,这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混这样的圈子,而是因为他们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社会资源。

其中一些人,如果始终无法得到推荐做官的机会,也就是无法得到释褐的机会,而自己又已经囊中羞涩,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也就是给当时的权贵充当幕客。

李白、杜甫、李商隐就都是如此,在京城活动了很长时间,也无法得到释褐的机会,最后被迫只能转而去给出任地方节度使、刺史等高级职务的官员担任幕客,主要就是负责撰写文告之类的工作。

李商隐尤其典型。李商隐处在牛李党争之时,他考进士的主考官是李党,而他却娶了一个牛党的老婆。

所以,牛党认为他是李党的人,李党认为他是牛党的人,他就始终无法得到释褐的机会,在京城盘桓许久,生活窘迫,也无可奈何。

这个时期,他留下了一些今天被认为是情诗的诗篇,但据有些人考证,其实都是他拜会当时的各种显贵表忠心的诗。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虽然已经确立科举制,但科举并不是做官的唯一正途,实际上,科举制出身的官员即使在北宋,也只占三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官员并不是出自科举,而是通过荫补等各种方式进入仕途的,唐朝当然只会比这个比例更低。

而且,唐朝时期处在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过程之中,那些世家贵族出身的士族,也就是唐人口中的缙绅之家尚未完全解体,还主导着整个官僚体系。

宋朝,科举出身的官员所占比例就一直在不断提高,但也仍然有许多科举之外的途径可以做官,尤其是荫补。

在宋朝,考中进士之后,当官的起点往往也不太高,都是从八九品的小官开始起步,有些时候是担任辅助性的职务,然后逐步晋升。

考中进士之后就能获得比较高的地位的,而且马上就能当官,实际上就是在明朝,哪怕只是在翰林院供职,收入也还是可以的。

清朝反而是在向后退,考中进士之后,也需要通过推荐才能获得做官的机会,当翰林地位和收入都一般。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