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定律)

学生上课前为什么要预习课本?老师上课后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为什么有各种阶段测验和考试?有什么科学依据吗?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的。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定律)

人物成就

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他也是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之路走向科学化,并从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所以说,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著名实验——饿猫出迷笼

桑代克的理论多以动物心理实验为依托,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饿猫出迷笼”。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把一只饿猫放进一个特制的迷笼里,笼子里有个踏板,踩到就会打开门。

笼外放猫爱吃的鱼,猫想吃鱼必须出笼。看到吃不到的饿猫很着急,刚开始只能在笼子里乱抓乱撞乱咬,直到无意中碰到了踏板,饿猫终于冲出笼子吃到鱼。

接下来就是重复这一过程,经过多次重复之后,桑代克发现饿猫在笼子里呆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一进笼就会踩踏板出笼吃鱼,整个动作都很连贯,证明猫学习到了一个新技能。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定律)

根据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不具备推理能力,也不受观念影响,它们学会新技能的原因就是不断的尝试,在反复的失败中,逐渐消除无用的错误行为,直到形成最终的正确行为。

据此,他提出了“试误说”的学习理论,即动物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获得成功经验 。他认为:

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形成是通过渐进的尝试与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的。

刺激(情境)与随之而来的反应构成一个联结。比如饿猫踩踏板是正确的联结,饿猫乱咬笼子是错误的联结。饿猫会重复正确联结,摒弃错误联结,所以动作会越来越熟练。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和人类学习的研究成果,建立了“联结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学习定律,下面将结合现实案例逐一说明。

三大学习定律

一、准备律

学习者应该在进入学习活动前,做好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准备。这一定律体现在实验中,就是必须准备一只饿猫,看到鱼就想吃,有足够的动力去支持它反复试错,直到打开笼子。如果丢进去一只吃饱的猫,它恐怕只会在笼子里睡大觉。这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一)充足的学习准备促进学习效果

这也就是学生为什么上课前要预习(过去的经验和对新知识的思考),老师为什么上课前要备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能力)的心理学依据了,充足的学习准备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老师掌握学生的现有能力,匹配相应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但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一定是擅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关于学习的生理准备,目前相当多地方可以说是缺失状态。有多少老师和家长意识到,学习这项脑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呢?

就算意识到,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实现呢?身心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

孩子们的睡眠和营养餐去哪了?体育课和户外活动去哪了?为什么小胖墩和近视眼越来越多?为什么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患者越来越多?提出这些问题,希望更多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重视生理和心理准备,二者缺一不可。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定律)

(二)超前的学习准备削弱学习效果

这里所说的超前学习准备是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最常见的是提前给大班孩子传授一年级的知识性内容。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的确在刚开始表现的很优秀,可是会有后劲不足的现象,原因为何?

一二年级正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的时候,如果孩子充满好奇的上课时,发现老师教的内容都学过,他会产生什么心理?

他会想,我会了,不用认真听,课堂可以开小差,结果集中注意力听课的习惯也没养成。等到三年级以后,先前的知识性优势越来越弱,再加上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习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让教育者明白,超前的学习准备不能局限在知识上面,忽略个体差异的提前灌输,盲目攀比成绩,换来的将是学习兴趣的丧失。

好比饿猫实验中,把一只吃饱的猫丢进笼子,看到鱼也懒得动,不如睡大觉。在实践中,只要孩子想学,知识性的学习是最快的。恰恰是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需要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做学习准备,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学习效果。

二、练习律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会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某种联结,继续重复这种联结,联结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反之会变弱。实验中,饿猫正是通过反复练习,增强了逃脱能力,缩短了出笼时间。练习律给我们如下两点的启示:

(一)练习需要反馈

课本的标配是练习簿,老师课后会留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还有大小测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桑代克在这里特别强调练习需要反馈,比如学霸通常会总结一本错题集,通过不断纠错修正,逐渐减少犯错次数,提高正确率。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我们要避免只练习无反馈的题海战术。因此,在应试教育中,我们要把平时的考试当成是练习的反馈,学会总结远比分数重要。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定律)

(二)练习需要应用,用进废退

刺激—反应联结的应用会加强这个联结,体现在生活中就是熟能生巧。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使联结减弱或遗忘,也是我们常说的用进废退。

例如我们在考完驾照以后能每天开车,驾驶技术会越来越熟练,交通规则也每天都在应用,理论和技能的联结都得到巩固。如果拿到驾照之后天天不开车,驾驶技能减弱,交通法规也遗忘了许多,想重新建立联结只能在实际应用中反复练习。

三、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决定学习效果。如果形成联结的同时伴随着满足,这种联结会加强,反之伴随的是厌烦,这种联结会减弱。

实验中的饿猫出笼以后可以吃到鱼,这种满足感会激发饿猫下次更有动力出笼。如果饿猫出来,又把它丢进笼里不给吃鱼,多次重复以后,饿猫出笼的动力减弱。这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

(一)学习的满足感会激发学习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练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越好,个体越会重复这样的体验,并且是主动的。比如孩子的一次考试,考好了皆大欢喜,学生也有满足感,为了重复种满足感,他会继续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考差了,作为老师和家长如何去评价,才不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呢?桑代克的效果律提示我们,在考砸的时候,让孩子有厌烦感会减弱学习动力

比如对孩子说,怎么又考砸了?怎么这么笨啊?孩子听到这些,只会有沮丧感。所以,想激发学习动力,首先得关注孩子的感受。

桑代克的三大定律对教学的启示(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定律)

(二)学习的目标感会激发学习动力

正如实验中的饿猫为了吃到鱼,拼命往外逃脱一样。如果笼外没有鱼,饿猫会不断试误吗?人类的学习也是如此,没有目的的练习只会枯燥乏味,甚至厌烦,这种感受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效果减弱,减少学习的重复。

这样的恶性循环也会产生厌学现象。通过对效果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学习目标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学习目标的设立因人因事而异,可以是奖赏,如各种奖励积分制度;可以是未来规划,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比如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由此可见,建立学习的目标感非常重要,希望老师和家长不要把孩子的眼界局限在考试分数上,而是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