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网友在评论区里说苏轼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是正六品。
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轼
他的论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苏轼的散阶最高只做到过正六品上的朝奉郎。
2.散阶决定你穿什么朝服,大朝会的时候以朝服决定你的排位,所以说散阶是唯一决定官职高低标准,也许很荒唐但是这就是宋朝职官制度的标准!
3.散阶决定官服颜色、决定参加大型礼仪活动、大朝会的官员队伍排序,这是唯一标准。
这位网友显然是对宋朝的官制只知道很浅显的一点儿皮毛,加上苏轼宦海生涯横跨元丰改制和元祐之制,所以他没有搞明白本官、散阶、寄禄官、差遣和职事官之间的区别,进而犯了很多张冠李戴和想当然的错误。
当然了,搞不清楚宋朝的官制很正常,因为宋代的官制确实是太太太复杂了。光是各种官名,现在能考证出来的就多达11000多个,别说是我们现代人了,就连宋朝的官员自己都经常搞不清楚。
司马光就曾抨击道:“今之所谓官,古之爵也;所谓差遣者,古之官也。官所以任能,爵所以酬功。今官爵浑淆,品秩紊乱,名实不副,员数滥溢,是以官吏愈多,而万事益废。”(《十二等分职任差遣札子》)
司马光
司马光的札子表明了两个问题:
1.当时的官已不是官;
2.当时的官制品秩非常的乱。
其实在北宋初期(元丰改制前,下同),官员身上一共可以有以下几个头衔:官、职、阶、差遣、勋、爵,另有贵官、加官等。
勋、爵、贵官和加官跟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内容关系不大,暂且不谈,主要先解释一下前面四个。
官:又叫本官,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下,一共30阶(一到三品,只分正从;四到九品,既分正从,又分上下)。
本官主要是用来定级别发俸禄,所以也叫寄禄官,并没有实际权力。这也就是司马光在札子中所说的“今之所谓官,古之爵也”。
苏轼的本官一开始是大理评事(从八品下),后来在治平三年(1066)二月做到过殿中丞,官居从五品上。
在乌台诗案爆发前的元丰二年(1079),苏轼的本官是祠部员外郎(从六品上)。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八品)。很多人容易把这个团练副使理解为散官阶,其实是不对的,此散官非彼散官。团练副使是专门用于安置责降官的十等散官之第四等,是寄禄官,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散官阶,实际是属于本官阶的。
左牵黄,右擎苍的苏轼
阶:散官阶。一共29阶,从一品到从九品下,比本官少了正一品。
散官在北宋初期只有一个功能:定章服。也就是决定你能穿什么颜色的官服。三品以上穿紫,佩金鱼袋;四至五品穿红,佩银鱼袋;六至七品穿绿,不佩鱼袋;八至九品穿青,不佩鱼袋。
宋代官服
但实际上,这个功能也基本上是摆设。一是当时根本就没人穿青色官服;二是京朝官照例都要在原阶基础上加5阶定章服;三是如果本官高过散阶,一般都按本官定章服;如果差遣过高,还会赐紫或是赐绯,或是许借紫或借绯。
苏轼的散官一开始是将仕郎(从九品下),后来最高做到过朝奉郎(正六品上,元丰改制后为正七品)。
苏轼的散官变迁恰恰也说明了散官定章服的名存实亡,因为苏轼最高才做到正六品上,只够资格穿绿袍;即便是加上5阶,按正四品下算,也只够资格穿红袍。但实际上,苏轼在通判杭州时就借绯(穿红袍),知山东密州时借紫(连紫袍都穿上了)。
职:分馆职和贴职。馆职有具体的职事;贴职没有具体的职事,一般用来给本官为员外郎以上的官员加衔,这个也有品。
苏轼在治平三年(1066)二月,任馆职直史馆;
元祐四年(1089)三月,加龙图阁学士(正三品);
元祐七年(1092)十一月,加端明殿学士(正三品)。
差遣:这个才是真正管事的官,也就是司马光所说的“所谓差遣者,古之官也。”在元丰改制前,差遣是没有品级的。
苏轼在元丰改制前,差遣一开始是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但是没有去上任;后来先后通判杭州、知湖州等,就相当于后世的知州或是知府。等价代换的话,大约相当于四品官的样子。
我们以上文提到的司马光,在上《资治通鉴》时自署的官衔来做例子,统一看一下这几个官衔的关系:
朝散大夫(散官阶从五品下)、右谏议大夫(正官阶正四品下)、权御史中丞(差遣)、充理检使(兼职差遣)、上护军(勋九转,视正三品)、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
你能说这个时候的司马光只是个从五品官下的小官吗?
元丰改制:改了许多东西,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
1.官品由30等变成18等,即取消四至九品的上下,只分正从,由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共18等。
2.将本官和散官阶合二为一,成了新的寄禄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为24阶,最高仍是从一品。
3.差遣开始有品秩。
4.将原来的本官中的很多官职冠以职事,成为了职事官,也就是真正的官。
鉴于以上四点改动,所以我们对于元丰改制后苏轼的官职主要来分析寄禄官和职事官。
寄禄官:顾名思义,主要作用是用来给官员定俸禄,发工资用的。但是官员的俸禄并不是完全按照寄禄官来发,而是以寄禄官为本俸(基本工资),职事官为辅(岗位工资)的双轨俸给制。
职事官职钱分“行”、“守”、“试”三等,以寄禄官官品高下为准,凡寄禄官比职事官高一品以上,为“行”;同品不带“行、守、试”,职钱与“行”同等;低一品者为“守”;低二品以上为“试”。
我们拿苏轼的弟弟苏辙任户部侍郎时的俸禄为例:当时苏辙的寄禄官为朝奉郎,正七品;职事官为户部侍郎,从三品;寄禄官低于职事官二品以上。所以苏辙当时的俸禄是朝奉郎:月料钱30千,衣赐春、冬绢各13匹,春罗1匹,冬绵30两。同时苏辙还领“试户部侍郎”职钱45千(行户部侍郎55千、守户部侍郎50千)。
所以这个时候的苏辙,你能说他只是个正七品的小官吗?
这个苏辙比较萌
至于苏轼,因为整个宦海沉浮比较频繁,而寄禄官需要磨勘,所以终其一生,寄禄官阶确实不高。
元丰改制前,苏轼的本官阶因为乌台诗案影响,已经降为了从八品的黄州团练使,元丰八年(1085)五月,寄禄官又升为朝奉郎(正七品)。
元祐八年(1093)六月,寄禄官阶又升为左朝散郎(仍是正七品)。
绍圣元年(1094),寄禄官阶先是降为左承议郎(从七品),再降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从八品)。绍圣四年(1097),寄禄官再降为琼州别驾(正九品)。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寄禄官又升为朝奉郎(正七品)。
职事官:这是有具体权力的官,跟差遣差不多,所以有时候职事和差遣也是傻傻分不清。
苏轼的职事官做的就比较大了。
先是在元丰八年(1085)九月,升任礼部郎中(从六品);十二月,又升为起居舍人(从六品)。
元佑元年(1086)八月,升任中书舍人(正四品),同时赐金紫鱼袋;九月,再升为翰林学士(正三品)。
元祐六年(1091)正月,升任吏部尚书(正二品);二月,为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七月,为兵部尚书(从二品)。
元祐七年(1092)十一月,为礼部尚书(从二品),同时兼翰林侍读学士(无品,视所带本官而定)。
总结:苏轼一生的官职最高的为:
本官:殿中丞——从五品上;
贴职:端明殿学士——正三品;
散官:朝奉郎——正六品上;
寄禄官:左朝散郎——正七品;
职事:吏部尚书——正二品。
综上所述,你们认为苏轼一辈子做过的最大的官是几品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