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母亲在背上刺字的视频(岳母刺字的故事)

原题 一些小故事——母亲节随想

作者 周翔

(克明峻德挚友 有识之士)

岳飞母亲在背上刺字的视频(岳母刺字的故事)

马上是母亲节了,想起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我的一位同学,近期决意要回老家住段时间。没有其他事务,就是陪陪自己的妈妈。他妈妈对他说,你以后不去工作也没关系,我能养得了你。这句话,让我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感动。之前我也听说过不止一次这样的故事。

其实自己的孩子已经在一线城市风生水起,游刃有余,这样才能放下其他事务来陪她。可做妈妈的不管,不在乎,不考虑这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要求,尤其是妈妈。在她们眼里,那个永远没长大的孩子,总是需要自己的呵护。

大部分时候爸爸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好像高一些,多一些,这并非父亲不够爱孩子——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男性确实在社会分工中参与度更高。既然是“男主外女主内”,那么父亲就理所当然的需要更多的主导孩子的价值观培养,性格塑造等事务。于是我们就有了“严父慈母”这个词儿。严父慈母这种模式且不论它是不是合理,总之是形成了一套中国人心中的正确标准。以至于明朝至近代,有不少人称父亲为家严,称母亲为家慈。

然而中国历史上教育孩子的故事里,母亲为主角的却绝不比父亲少。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为了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屡次搬家。陶侃母亲“截发留宾”:在贫寒时卖掉自己的头发来款待孩子的朋友;等孩子成就功名后,又曾“封坛退鲊”,警示陶侃不要走上奢靡腐败之路,。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买不起文房四宝,以树枝做笔来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朱熹母亲“煮莲教子”,要朱熹淡泊名利。

岳飞母亲在背上刺字的视频(岳母刺字的故事)

当然,最家喻户晓的还是“岳母刺字”。岳飞投军之前,岳飞的母亲姚氏在儿子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以坚其心。这四个字往往在戏曲,连环画里被讹传为精忠报国。我看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问题是这母亲刺下的四个字,对岳飞的塑造,对历史的扰动,其实是有着遐想空间的。看小视频了解历史的人,常以为岳飞是个古板愚忠的人。其实岳飞的战略战术水平,处理和同僚关系的水平,建军练兵水平,都意味着他不可能是个呆子。恰恰相反,他是个天才,不断成长的天才。而绝大部分天才往往是桀骜不驯的,因此早年岳飞给自己闯了不少祸,曾被打军棍,也曾险些被杀头。在古代,这两样事情都是要脱掉上衣的。有没有可能,主官们看到了这四个字,心有感触才赦免岳飞的呢?

在中国古代这样的事太多了——马上要被责罚甚至砍头的犯人,喊了一句话,或者透露某个细节,就打动了监斩官,被赦免甚至被提拔。光是岳飞之前的汉唐,就有名将韩信,李靖,谋士蒯彻,官员张苍,栾布,酷吏索元礼,叛贼安禄山等等一大堆名人,上演过这类刀下留人的剧情。

早年的岳飞,有没有这些经历,只是我在臆想。但真实历史上的岳飞,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刺的这四个字还真的延缓过他的生命,可惜很短暂。绍兴十一年五月——正是现在这个季节,铁杆汉奸秦桧的铁杆心腹何铸,在大理寺审讯岳飞,喝斥岳飞招认自己谋反。岳飞愤然扯掉上衣,“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肌理,触目惊心。

连何铸这样忠于秦桧的小人,都被深深震撼。他觉得自己办不了这案子。何铸向秦桧说证据不足。其实他们早知道这是冤案,没有证据可言,何铸的意思是自己做不到那么奸恶无耻,那么丧尽天良。秦桧暗示这是皇上的意思,何铸说:“我跟岳飞难道还会有什么交情? 强敌未灭,无辜杀害大将,寒了将士之心,对国家危险啊。”

岳飞母亲在背上刺字的视频(岳母刺字的故事)

因“尽忠报国”这四个字,这案子暂时搁置。可何铸没想到,他的皇上赵构还真就是极品,类似现代国家为了讨好敌国销毁自己核武器的极品。秦桧则更是半公开的金国代理人。两人都急于害死岳飞。秦桧马上撤换了何铸,换上了毫无底线,并和岳飞有私仇的走狗万俟卨。即便万俟卨无论如何严刑拷打,岳飞仍然是没招供,“尽忠报国”四个字,是岳飞坚守的信念。他已经为这四个字,付出了半生的忧劳,现在都要付出生命了;如果再招认自己谋反,那更是侮辱了这四个字。岳飞在冤狱里只留下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后来秦桧还想杀掉何铸,终于没能成功。可能因为这四个字,何铸留下了一个还算平白的名声,他不用跪在岳飞庙前被唾骂千年。如果没有这四个字,可能南宋会多一个跋扈的军阀,岳飞当然有这个能力。但中国少了一位几无瑕疵的精神图腾。历史终究是不好假设,只可惜了岳飞本人,他就像他的偶像诸葛亮一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还是不要这么沉重吧,母亲节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回看一下上面母亲教育孩子的各个小故事,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名人的父亲早逝,母亲同时担起了父亲的责任。就故事内容改成父亲也没什么不妥。就连孟母三迁也可以是孟父三迁。唯独岳母刺字不能改成岳父刺字。因为那会让人觉得是老丈人给女婿刺字,比较别扭。

妻子的父亲,老丈人又称为岳父。其实还有一个别称“泰山”,后者知道的人少一些,也不再常用。但恰恰后者是前者的来源。

唐玄宗李隆基曾举行封禅活动(笔者觉得他不够格)。封禅最伟大的帝王对天地的一种祷告和述职表功仪式,祭天为封,祭地为禅,一般选在泰山。既然是最伟大的帝王和天地一起庆功,那么对封禅随行人员来说,也是一种荣耀和资历。一般来说,参与了封禅的官员,也都会得到提拔。

封禅仪式举行完没几天,李隆基发现一位姓郑的官员官服变了,由九品变成了五品。李隆基眼睛真好使,我一直觉得他是个小事精细大事糊涂的人。李隆基问小郑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大跳级,小郑兀自在那支支吾吾,不好意思。旁边一官员讽刺说,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

原来这小郑是高官张说的女婿。这次封禅也是张说覥着脸提议的。中国古代社会,只要稍微太平一点,就经常有媚上的大臣这么提议,而虚荣心极强的帝王往往抵抗不了(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和汉光武帝刘秀是明确拒绝过,而且刘秀最后还是动摇了)。张说因为讨了李隆基欢心被提为宰相,并担任“封禅使”。

这封禅使大概是封禅事务筹备,执行的大管家吧。总之张说拥有了很多临时权力。按规定参加封禅的官员们都可以升一级,张说却趁机给女婿升了四级。而后,妻子的父亲就被称为泰山、泰岳(五岳之首),进而演化为岳父。

封禅既然是如此大排面的事业,历代帝王都有些心痒,这不仅是臣子的光荣,更是帝王自己的荣耀。我觉得李隆基搞封禅已经很有些不像话,但宋代的宋真宗则更是吃相不好看。为了封禅,他让人伪造大量祥瑞,暗示老天要他封禅,甚至暗中给大臣行贿,赐给宰相王旦一壶美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壶珠宝。宋真宗希望王旦不要戳穿他,不要阻止他封禅。

宋真宗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做了件好事。宋真宗伪造祥瑞封禅后,后面的皇帝都以跟他同列为耻,都自动放弃了封禅这种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闹剧。

汉武帝的时候,封禅的名声还是好的。大名鼎鼎的《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当初也是汉武帝的史官。司马谈作为太史公,本来要跟随汉武帝一起去封禅的,却因身体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不能前往。为这事司马谈极其遗憾,甚至因此悲愤离世,遗嘱司马迁完成自己的遗志。司马迁果然成了千古流芳的大史家。我一直觉得《史记》里的“太史公曰”的太史公是指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这也符合古人书面表达的传统。

明朝末年,有一位姓谈的文史大才,在明亡后,毅然改名“谈迁”。改名为明志,他要传承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精神,把散落遗失的明朝史料重新整理出版。后来谈迁花费数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了著名的明史《国榷》。中间书稿甚至曾一度失落,他又重头再来。谈迁,对得起他的名字。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钱穆认为中国很可能灭亡,开始编纂《国史大纲》,也是这样一种精神。也是中国人对待历史的精神。

想着想着,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已经有些发散得太厉害了。该结束这篇不受约束的随想了。我们小时候经常把祖国比作母亲,那么母亲节顺势想起祖国,似乎倒也说得过去。

看了这些随心想起的小故事,也许有朋友会明白:中国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这并不是一种空话。这和美国,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甚至俄罗斯都曾争论自己才是罗马传承这种闹剧是两码事。而土耳其多少年自称自己是突厥并以此为名在别国搞些事情,现在甚至直接被基因测序否定。而只有我们中国人,更可以理直气壮的在历史上找到我们的先民,为他们感动,欣喜,落泪,遗憾,愤怒。我们和先民使用着同源的文字和语言,有着一样的血脉和精神。

我们的厚重历史意味着更大的数据,更多的样本,更多可参考的智慧和教训。它不应该是负担,而应该是宝藏。

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祝我的母亲父亲健康快乐。愿中华富强昌盛。希望我们都能正视和直面一切的一切,就如同我们的母亲为了我们所做的那样。

或有续,此篇完。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