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的下一句应该是什么(时人不识凌云木全诗)

我们来欣赏唐朝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勇士也,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后两句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幼小,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オ是有识见,オ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干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苟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