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磨墨用的砚台有收藏价值吗(磨墨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传为王羲之《题〈笔阵图〉后》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

研墨要两样东西,一是墨,二是砚台,目的是制作墨汁,所以墨是主要的,在历史上,当墨改变了,砚台也会跟着改变。

碳黑和胶

一级课程讲过,墨的成分主要是碳黑和胶,上古时这两样都取之于自然,后来才学会了工业制取。

一 天然墨和研磨器

所谓天然墨,主要是一些黑色矿石颜料,历史上用过石墨、松炭、珠子煤等等,石墨最常见。矿石类颜料要磨成粉才可使用,所以最早的砚台,其实就是一个研磨器。

古代研磨矿石颜料,大致就是三种方式:一是放在石臼中舂捣,靠冲击力把它捣碎,对于块状的石墨,这种方法比较好。

二是放在石板上碾压,颗粒状的石墨可用这方法碾细,碾对每一粒矿物施加的压力是相同的。三是放在石板上来回磨,磨可以得到很细的粉末。

数千年来舂米、舂捣宣纸纸浆、碾谷子、磨米粉……,无非就是用这些方法,历史非常悠久。

新石器时代彩陶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具来看,五六千年前已经使用了黑色颜料,这些天然的黑色颜料,化学成分是氧化锰。

新石器时代颜料研磨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姜寨发现的颜料研磨器,这是五千多年前的器物。

罕见的成套文房用品,包括一个石臼,里面有石杵,还有一块盖板,跟我们现在磨矿石颜料的研钵差不多,可舂可研。

但那是新石器时代,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了。旁边有一块矿物颜料,成分是三氧化二铁,赤铁矿石。还有一个陶水?,有点像酒杯。

红山文化时期石碾

这是赤峰博物馆藏红山文化时期的石碾,六七千年了,下面的石板有点下凹,可以容纳较多、较大的东西。

还有表面为弧形的石碾,向下推压的时候力量更大。

新石器时代平板颜料石磨

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平板颜料研磨器,表面平整,河南陜县庙底沟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磨具上面那块黑乎乎的赤铁矿,可磨出深红色。

这是直接拿着矿石来磨,不是把颜料压在两块石头中间磨,现在磨墨也是这样,直接拿着墨条来磨,而有些矿石要先碾碎、磨粉,跟赤铁矿不同。

综上所述,远在新石器时代,臼、碾、磨都有了。

两格石砚

国家博物馆还藏有一方两格石砚,系陕西宝鸡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两格都可以用于研磨或调色,左格残留红色颜料。

出土地点还发现紫和红两种颜料彩锭,如果加水调色,可以产生新的颜色,有异于天然色。就好像我们现在用的调色盘,道理一样,周围各格是放单一颜料的,中间一格是调色的。

其实单单加水还不行,还得有点胶,因为颜料在没有胶的情况下,是黏不住受体的,这是绘画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当时用什么胶不清楚。

新石器时代石砚

西安半坡博物馆这一方石砚,形制比较接近现在的砚台,据测定有六千年,上面还有研磨颜料的痕迹。这砚台其实也是左右两格,形成砚台的基本格式。

二 早期人工墨:墨丸

天然矿物颜料不够黑,如石墨越细越灰,由于书写要求的提高,势必要寻找更好、更黑的材料。

甲骨文没有「墨」字,只有「黑」字。「黑」字的本义是黥,黥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刺后还要涂黑,终身不脱。

你看甲骨文、金文,「黑」字就是一个人,脸上刺字或记号,逐渐演变出汉隶这样的「黑」字,看不出人的样子了。

后来「黑」字的衍伸意义增加了,为避免弄错,于是另造一个「墨」字,「黑」下面繁化加了「土」。

「墨」字本义也指黥刑,替代「黑」字,如《周礼,秋官,司刑》:「墨罪五百」,郑玄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所以「墨」的初文就是「黑」,指黥刑,不是写字用的墨。

《述古书法纂》这本书中有一段话,被广泛引用:

  • 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这里「刑夷」的「夷」通「彝」,彝法、彝则、彝制都指法则,但「夷」又有夷平的意思。古汉语中带有「夷」的词语,意思不大好了。

如「枭夷」「诛夷」为诛杀,「族夷」为灭族,「戕夷」为伤害,「残夷」是残杀,「殄夷」是杀尽,「歼夷」为歼灭,「毁夷」是摧毁夷平,等等,很吓人。

「刑夷」意思是刑法,「墨」字是为黥刑所造。后一句话「从黑土」的「土」,不是耕种的泥土,而是「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指烧烟得到的土。

刚才说的天然墨,古人都归之为「石」,如黑色有石墨、石炭、石涅,赤色有赭石,绿色有石绿、石青,白色如石膏、石英,等等。

「石」在山上,《说文解字》:「山石也。在厂之下」,而「墨」从土,「土」本义指地上松散的粉状颗粒,不是矿石。

制取墨汁从使用天然矿石,转变为使用人工烧烟,这是书写墨工艺伟大转变,是巨大的进步。

「煤」,《说文解字》不收,也是后起字。「煤」的意思是烧烟后剩下的灰,如煤灰,煤炱,古时在炉灶、烟囱、锅底,都可以收集到煤灰。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余大观间令墨工高庆和取煤于山,不复计其值。

「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叶梦得请一位墨工高庆和,进山烧松烟取煤,不计成本。所谓「取煤于山」,不是进山开煤矿,「煤」指煤矿这种用法,要到明代才普遍。

进山烧煤是烧松木,取烟灰,也就是制墨用的松烟。

《说文解字》汉·许慎

  • 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

「亦声」是一个字的意符同时兼有声符的作用,「黑」和「墨」上古发音一样,所以说「黑亦声」。

《说文》对「墨」这个解释,是「墨」的延伸意义,从本义「黥刑」转变为「书写之墨」,而「从土」已经是烧烟取煤,和《述古书法纂》「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意思相同。

西汉南越王墓石砚

但使用煤烟只解决了造墨问题一半,还有用胶问题。秦汉大多数使用墨丸,不是墨条,就因为当时没掌握用胶技巧。

煤烟好像面粉,和面时加水份量决定面团状态,煤烟加胶不够,只能形成小团,当时是用手捏的,手捏的力量不够,墨团结不成大块。使用时,放一粒墨丸在砚面上,用研石压住墨丸,磨成墨粉,然后加水调和,称为「和墨」。由于墨丸中已经含有胶,所以和墨后可以直接用于书写。

睡虎地秦墓出土文具

目前所见最早的人工墨,是睡虎地秦墓中的古墨,直径2.1厘米,残高1.2厘米,成分是松烟。但它还是需要研石,这只是比较大的墨丸。

再早就是湖北曾国墓地出土的一小块人工墨,分析结果其中含碳量只有百分之十五。

用墨丸的时间相当长,这里有三个砚台,第一个战国砚,注意砚面上还放着几颗墨丸,旁边的毛笔很小,那时的人就用这种笔。

中间这个是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墓主是秦小学吏,名「喜」。右边是西汉时南越王用的砚,墓中出土的墨丸多达四千三百多。像这样使用研石的,都是用墨丸的。

墨丸用到什么时候才消失呢?明代陶宗仪说:

《辍耕录》明·陶宗仪

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渖耳。自后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遗制。

陶宗仪这段话被明清人大量引用,但有点问题,因为现在考古发现,使用墨丸的时间早得多。但他说到「螺子墨」是「墨丸之遗制」,这是对的。

「螺子墨」在古诗文中常见,据说形状像一粒螺蛳。

西晋时,陆云给兄长陆机的信中说:

《与兄平原书三十五首》晋·陆云

  • 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然烟中人又疑此石烧之为烬乃成墨,非磨汁即成墨也。不知兄颇见之不?今送二螺。

「三台」就是曹操所建铜雀台、冰井台和金虎台,陆云游三台,见到曹操所藏石墨,数量巨大。有个说法是烧来用于「消复」,及消除灾难,恢复正常。

还说烧成灰大约就成墨了,不知道拿来磨汁就是墨。

陆云随信送哥哥「二螺」,「二螺」应该就是两块石墨。石墨本身没有螺形状,人工墨丸有螺子状,有学者认为「螺」应该理解为计量单位,因为当时普遍使用螺子墨,所以墨的单位以「螺」计,一块就是一螺,就像我们现在说两锭墨一样。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也讲到三台:

■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

从这一记录我们知道,曹操造三台用来储存战略物资,其中就包括了可以烧、可以写的石墨。所以说,一直到曹魏时期,还在使用石墨。

请注意曹操和钟繇是同时期的人,好朋友。陆机、陆云是西晋人,郦道元是北魏人,和曹魏都很近,所以这些记录比较可靠。

本来研磨矿石颜料,用到这三种工具,把原料磨成粉,现在改用煤烟,本身已经是粉末,所以前两种用不到了。

第三种留下来磨墨丸,墨丸是人工产品,不是原料,磨墨丸等于我们现在磨墨条。

所以说当墨的工艺发展了,砚也会跟着改变,不过在使用墨丸的时代,砚还带有研石,比现在多一件,使用墨条后就不用了。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