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形式是什么意思(宏观是什么意思)

宏观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宏观经济形势即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受到一个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的重大影响,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决定性影响,同时,又反过来推动、制约或影响国家中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是否有效解决。短期目标在国家制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通道和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趋势中运行。

国家调控经济政策选择规律性的方向,一般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拉动或称为凯恩斯主义、还有供需整合共同发力的混合政策选择。在这个方向选择下,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选择。

政府以经济总量提升为主即经济增长为主要国民经济实现目标,会选择快速拉动经济的政策方向,一般以需求侧拉动定政策调控方向。当经济形势显示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如GDP扩张速度减缓、就业率下降、CPI或PPI收缩,政府会迅速放松货币政策,一般采取降息、降准、购买债券公开市场操作等放松货币政策措施刺激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经济周期冲击严重,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会加大。同时,配以降低税费、产业定向激励或鼓励出口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借以对冲经济下滑,延缓经济周期冲击或缩短经济周期,使经济增长恢复到可以接受的轨道上来;当经济形势显示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过热甚至有通胀爆发的可能,如GDP扩张速度加快、就业率大幅度增长、CPI或PPI迅速扩张,政府会选择迅速收紧货币政策,一般采取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卖出债券公开市场操作等收紧货币政策措施延缓经济增长,如果过度繁荣的经济周期冲击严重,货币政策收紧力度会加大,同时,配以增加税费、限制产业增长等政策来冷却经济增长速度,借以对冲经济过快增长或经济过热,延缓经济周期冲击或缩短经济周期,使经济增长恢复到可以接受的轨道上来。

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主即经济质量为主要国民经济实现目标,一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政策调控方向,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选择。供给侧改革一般是政府通过制度供给特别是改善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改善要素流动市场和配置效率,提升要素供给质量,从而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来实现经济在可以接受的速度、规模下有序发展。如果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消费结构、经济发展循环结构如内外需市场主辅和互动配置关系等综合性矛盾因素存在,政府会进行结构性优化和调整政策选择和实施,也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府以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为主,因就业、GDP等经济增长适当速度规模的诉求,政府会供需整合共同发力的混合政策选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配以需求侧精准发力的整合政策定性,其中,在这个定性政策方向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具有中长期稳定性的特征,同时具有对抗阶段性经济周期冲击、自然社会及经济金融事件冲击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机性、灵活性政策选择的阶段性特点。

根据经济周期阶段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选择、配置和调整。经济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当然有时候需要政府进行经济周期阶段性判断和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提前预判,政府大部分时间判断是准确的,因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指标如GDP、就业率、通胀率CPI、PPI等会反映经济周期的形态和阶段如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趋势,如果误判宏观经济形势作出错误的调控政策选择,这是定性错误;如果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与经济周期吻合度、节奏出现偏差,过早地改变政策调控方向、节奏、松紧度、力度等,这是定量错误。

国家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的制定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影响,也就是政府要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诉求。通过中长期的定性政策方向如供给侧、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整合发力战略选择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精准、相机选择来实现。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十九大以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即供给不足与基本需求矛盾。为了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采取经济增长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选择需求侧拉动经济的宏观政策方向的定性基调,通过放松货币政策调控为主,配之财政政策、产业政策。M2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财政政策积极,房地产产业、能源资源、“铁公基”基建等消耗能源资源、劳动密集型、加工贴牌型、外向型的产业政策获得更大的鼓励和激励。当然,经济过热时候也会收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但是总的需求侧政策方向选择,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增长、加速GDP扩张规模与速度的总基调没有变化。
十九大之后,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供给结构化和供给质量不足与需求升级和中高级需求矛盾。这一矛盾转化和解决这一核心矛盾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选择的要义和根本,是需求精致下推动商品质量、服务质量不断升级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国际化过程,也是中国产业、产品、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需求侧定调政策方向下的货币驱动、财政驱动、出口外循环驱动的政策选择和实施方向需要作出新的调整,以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为主,以GDP等经济增长适当速度规模的诉求,供需整合共同发力的混合政策选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配以需求侧精准发力的整合政策定性,其中,在这个定性政策方向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补充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中长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特征,根据经济周期、事件冲击的短时间调整,对抗阶段性经济周期冲击、自然社会以及经济金融事件冲击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灵活相机选择特点。

在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适当规模诉求的稳健发展的中国经济,突然遇到新冠疫情大规模冲击,自2020年1月底爆发以来,截止今天已经16个月有余,政府为了对抗这一重大事件的冲击,让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恢复到可以接受的轨道上来,以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为核心,果断降息、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措施迅速放松货币政策,迅速推出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减免、降低税费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从“六稳到六保的综合政策”、鼓励新基建和新经济的产业政策,中国政府果断施政、综合精准施策,取得了载入史册的抗疫胜利的伟大成就,同时,中国也是主要经济体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随着抗疫的走向胜利,在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适当规模经济增长的诉求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与需求侧刺激促进经济增长整合互动、精准发力,仍然是政府的有效和必然的经济政策选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力度和赤字率水平,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构建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调节收入分配、减轻消费者负担的税收制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创新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支持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

创新理念和创新战略全面实施,是宏观经济形势和新诉求即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把“创新”上升为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推动、确权和变现。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承担不确定收益和共担风险的资本来推动,即股权资本也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需要资本市场变现如股权基金份额流动、并购退出,特别是IPO上市退出,随着科创板推出并注册制推行成功、创业板注册制成功复制,可以预见注册制制度不久会全面实施。便利上市和交易的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可以预见上游的股权投资市场会大发展。风险防控特别是中国金融的结构化资源配置矛盾是以商业银行间接资本为主导的资金配置为主,向以直接融资如发行债券和票据、股票、ABS等补充并且比例逐渐加大的结构化趋势演进。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