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他被誉为“当代后稷”

也被誉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他就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李振声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1956年,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李振声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来到大西北远离都会城市的小镇——陕西杨凌,开始了在大西北长达31年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生涯。且不说科学研究能否取得预想的成果,单单是从北京到杨凌,这一个生活场景的转换就足以让今天的青年人对他表示钦佩。但李振声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是这样: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

将一生付于小麦研究

小麦与水稻,是中国的两种主要农作物。由于气候、地形等差异,中国形成了南部种植水稻,北部种植小麦的农业格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坐镇南方,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在北方,李振声研究小麦,培育良种,甚至一度让小麦的产量超越水稻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振声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于小麦的研究。他总是对粮食格外珍惜,从那个饥寒交迫的时代走来,尝尽人间冷暖,刻骨铭心的饿肚子记忆,是李振声走上科研道路的起因。

小麦育种理论和方法取得突破

到陕当年,25岁的李振声恰巧遇到一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流行性病害,造成小麦产量的巨大损失。于是他决定进行小麦改良研究,萌发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他的大胆想法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这一干就是20年。在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成功育成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当地还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20年的顽强拼搏,不但使李振声在小麦育种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还在小麦育种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突破。李振声在世界上首创了一套全新的育种方法——小麦缺体回交法,在三年四代的过程中即可完成,大大地缩短了杂交育种时间。李振声的这一成果,得到了世界各国遗传学家的高度重视。

1986年,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站在了世界同行面前,主持了在西安召开的“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1987年,李振声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虽然担任了领导职务,但他仍然继续着小麦基因的研究。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2005年4月,李振声在亚洲博鳌论坛上驳斥了莱斯特?布朗的观点。他通过大量的数据信心百倍地说:“我们认为应该将这些真实情况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话音未落,台下已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一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了停止对华粮食援助的限制,世界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和疑虑消失。无数个像李振声这样的农业科学家,为此作出了杰出贡献。

科研工作者的崇高情怀

杂交小麦培育成功后,中国的小麦种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李振声专注于研究的生活。他依旧穿着朴素的衣服,过着拮据的生活。

以农民自居的李振声始终保留着专属于农民的质朴。李振声没有什么爱好,不抽烟,也没有娱乐活动。闲暇之余,李振声会四处散散步,去小麦育种基地看一看,偶然也会练习书法。

投身于小麦杂交研究几十年,李振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于李振声一家而言,团聚是十分奢侈的事情,尽管如此,家人却从未抱怨,反而成为李振声坚强的后盾。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研究杂交小麦时,李振声得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他只照顾了母亲一段时间,随后便再次回到实验田。母亲去世时,李振声还在实验室中做研究。

2003年,李振声的妻子因为脑溢血住院,此后便一直卧病在床。李振声往返于医院和实验室,风雨无阻地照顾妻子,医护人员都十分感动。妻子病情好转后,李振声便将她接回家中照顾。

李振声专门为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录了妻子病情的变化,如同对待自己的研究一般严谨。

学术和生活上的压力累垮了李振声,他开始大把吃药,却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科研事业。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1985年到1987年,小麦培育进入瓶颈期。在这几年间,中国人民增长了5000万,然而小麦却没有增长。李振声对此十分担忧,如果小麦培育、种植依旧没有突破,最终会坐吃山空。

李振声与其他农业科学家日夜研究,前往各地的小麦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寻求突破口。

在河南封丘县,李振声发现,中低产田经过改良,小麦产量从400斤增长到了1000斤,仅1984年,这个小县城就给国家上交了1.3亿斤粮食。

如果将封丘县的经验进行推广,即便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增收,最起码能够保证粮食的增长。

在国务院的支持下,李振声率领400名科研人员深入黄淮海平原地区,治理中低产田。6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小麦生产终于突破了瓶颈。

小麦之父李振生(中国小麦之父是谁介绍)

1995年,已经64岁的李振声不顾众人的劝阻,坚持前往海拔千米的生态站,山路颠簸,李振声的身体已经十分疲惫,他却浑然未觉。李振声曾经说过:“我甘心为科研献出生命。”

如今,李振声院士已经90多岁高龄,依旧风里来雨里去,与小麦为伴。他是杂交小麦之父,和袁老一样是“麦田”的守望者与拯救者,也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出饥荒,走向富足的民族脊梁。

来源:北京科协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