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将儿女推下车(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史记 樊郦滕灌列传》: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彭城之战时,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56万汉军被3万楚军追着打,刘邦因兵败不利,与夏侯婴一起乘车逃亡,在半路上的时候遇到了刘邦的一对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起逃亡。

逃亡途中马跑得十分疲惫,楚军骑兵又在后面紧紧追赶,刘邦就特别着急,好几次把自己的两个孩子踢下车去,想扔掉他们自己逃命,但每次刚扔下车就被夏侯婴收上来,反复几次之后,刘邦非常生气,有十多次想要杀死夏侯婴,但最终没有下手,逃出险境。

中国历史上有句古话叫“虎毒不食子”,为何刘邦为了自己逃命会把自己的儿子当替死鬼?

刘邦将儿女推下车(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彭城之战刘邦惨败

1、刘邦是政治人物

彭城之战是刘邦一生中经历最失败的战役,56万大军被项羽3万人打得四处逃命,实在是实耻大辱,刘邦本人也是狼狈逃命。

从刘邦一贯的性格来看,刘邦扔孩子这事符合刘邦的性格,他能做得出这事,但看待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从当时的情况出发,刘邦是汉王,是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诸侯,刘邦要是死了,那天下铁定是项羽的。

刘邦作为政治人物,很清楚地知道当时的局势,他为了逃命甚至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别说把自己的孩子丢下去,就算吕后与刘邦的父亲在场,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丢弃。

不要用道德来评判政治人物,政治人物也没有道德可讲,政治只有成败,没有道德,刘邦天生就是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虽然是自己的孩子,但只要有利于政治,他仍然会毫不犹豫地丢弃。

刘邦将儿女推下车(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刘邦是政治人物

刘邦明白任何人可以牺牲,但唯独自己不能死,如果丢弃自己孩子能够活命的话,刘邦就会去做的,但是夏侯婴多次救起刘邦的孩子,这让刘邦非常恼火,根据史书的记载,刘邦有十多次想要杀夏侯婴,可见当时的形势有多危急。

但刘邦也很清楚,不能杀夏侯婴,杀了夏侯婴谁来驾车,所以尽管夏侯婴多次违背刘邦的命令,刘邦也没有杀他,刘邦就是那个总是能做出正确决策的政治人物,他的所有决定都是理性的判定,而非感情。

在生命受到威胁的当下,没有几个人能保持镇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刘邦多次扔孩子这事如果属实,也并不奇怪,这符合刘邦的风格,也符合刘邦政治人物的定位,但这事在历史多少有些可疑。

刘邦将儿女推下车(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刘邦一家人

2、刘邦扔孩子这事可能是编造的谣言。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安国侯王陵,以客从起丰,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入汉。守丰。上东,因从战不利,奉孝惠、鲁元出睢水中,及坚守丰,封雍侯,五千户。

刘邦手下有个叫王陵的人,从沛县起事,攻取东郡和南阳,后跟随刘邦,彭城之战时,王陵护送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出睢水,到达丰邑,后被刘邦封为雍侯,这说明在彭城之战时,是王陵护送刘邦的一对儿女到丰邑的。

这就是说史书的记载是自相矛盾的,《夏侯婴列传》中说是刘邦遇到了鲁元和汉惠帝,《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又说是王陵护送他俩的,到底是刘邦还是王陵护送的,估计司马迁也不能判定,司马迁看到了这两种说法,都记在史书中,让后人来做判断。

关于彭城之战刘邦是如何逃出来的,史书的记载也是玄乎的,当时项羽的军队把刘邦包围了三层,正准备歼灭的时候,然后西北大风猛袭过来,一时之时飞沙走石,树木连根拔起,天昏地暗的,吹得项羽军阵混做一团。

刘邦将儿女推下车(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车夫夏侯婴

然后刘邦就根据这个机会逃走了,只带走了十余名骑兵,他的妻子、父亲都被楚军俘虏了,这种记载明显就是混乱,而且是道听途说,怎么可能正在关键时刻就突然来了莫名其妙的天气,这不现实,更像是后人的自编自吹。

在那种危急的情况之下,除了刘邦本人之外,没几人能知道当时的实际情况,司马迁又是如何知道的?

如果刘邦要逃命,为什么要乘车?骑马不行吗?骑马的速度比乘车要快多了,况且当时的道路肯定不是平坦的,而是坑坑洼洼的,乘车更加不可能了,骑马才符合逻辑,刘邦乘车逃走这事本来就不符合逻辑。

再从逃命角度来说,刘邦数次扔孩子下车,不仅不能加快速度逃走,反而会耽误时间,更容易被楚军追上,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有十几次想杀夏侯婴,这说明夏侯婴有十几次把刘邦扔下的孩子带上车,这么多次数得耽误多少时间。

刘邦将儿女推下车(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汉惠帝与鲁元公主

史书记载楚军骑兵就在后面追赶,刘邦哪有时间把汉惠帝和鲁元公主扔下车十几次,然后被夏侯婴带上去十几次,如果这事属实的话,刘邦早就被楚军骑兵俘虏了,所以这事不太可信,至少是有疑问的。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史书记载,刘邦不喜欢儒生,经常骂人,还喜欢讽刺儒生,有人说刘邦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

刘邦对待儒生的这种态度肯定会让儒生不满意,儒生可是掌握笔杆子和舆论的人,所以在史书在就经常会看到刘邦一些不好的记载,比如刘邦喜欢骂人,刘邦曾经骂郦食其:“你个奴才相儒生!”

刘邦将儿女推下车(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自己的儿女踢下车)

刘邦看不起儒生

要知道刘邦可是一国之君,司马迁作为史官把刘邦的黑历史都记载进去,说是据实记载,本身是带一定意味的“报复”,而刘邦的这黑历史故事也来自儒生的记载,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距离刘邦也有五六十年,刘邦时代的人能活到司马迁时代已经寥寥无几。

而对于彭城之战熟悉的人则更加少了,战争之中,本身就是慌乱的,谁还会记得那么清楚,有些事可能就是编造或者道听途说,从这些来说,刘邦扔孩子一事可能是儒生是编造的,因为有太多的疑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是怀疑。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