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的力量)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乡村振兴软实力的提升,其根本的实践保障来源于教育,乡村教育的成败兴衰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成果,乡村教育的振兴就是乡村振兴软实力的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农村儿童的教育权益,也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乡村教育的振兴与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提升息息相关,它不仅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为农村形象塑造贡献力量。

新时代我国对乡村建设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阐明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时代意义。在这一大背景下,以“教育”的振兴为着力点,以“软实力”的提升为指向,将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着陆”开辟重要的实践空间。

乡村教育的全局性文化地位与历史性发展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而教育振兴则是文化振兴的“魂”。乡村教育是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则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教育。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言具有全局性的文化地位和历史性的发展意义。在以“乡村人力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为旨归的基础上,振兴乡村教育能够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和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方面建构全局性、历史性的路径。因此,研究乡村教育何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而提升乡村的软实力,这不仅契合了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方向,而且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和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

所谓全局性的文化地位,是指乡村教育振兴和发展事关乡村文化发展和振兴的整体面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将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将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要求全面振兴乡村教育。

所谓历史性的发展意义,是指教育具有百年树人之效,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实现复兴加速振兴的重要发展手段,只有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才能为乡村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保障。事实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要素在于“人”与“文化”,这是当前历史阶段中不可回避的发展任务。只有通过现代化教育,激发乡村所蕴藏的强大人力资本,才能在乡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与转化基础上提高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乡村生活实践为依归的教育,因此还建构着农村记忆与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农村记忆与文化会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异同,如何在适应现代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同时保持优良民俗传统,这是乡村教育的重点,亦是当前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历史性难点之一。事实上,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便是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振兴过程,这离不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乡村教育,离不开乡村教育所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只有通过有效、高效、持续实效的乡村教育,才能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生活实践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指引和提升,使得兼具优秀传统乡村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品质的各类观念体系和精神力量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以教育人才与教育文化激发乡村振兴软实力

具体而言,振兴乡村教育不仅需要依托国家战略的宏观调控, 同时也需要激活乡村社会的文化效能,既要借助“外在输血”,又要强化“内在造血”。这就是说,要把振兴乡村教育作为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路径,既要充分理解、 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方略部署,从宏观层面全面地看待乡村问题,让“外在输血”更有成效;又要着眼于乡村学校教育的现状以及乡村本土文化的资源,让“内在造血”更有活力。为此,要提升和激发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就要明确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以两条主线作为具体的路径:一方面,要结合以师资人员为重点的教育人才振兴,另一方面,要强化以价值引导为抓手的教育文化振兴。这就是说,既以育人的形式促进乡村教育,又以文化重塑的形式推动乡村教育,这两方面共同决定了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软实力所带来的独特提升价值。

以师资人员为重点的教育人才振兴

教育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而教育人才则是乡村教育的主要保障。乡村教育的振兴过程是一个硬件与软件兼具发展的综合性过程,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区域平衡和城乡平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师资人员为重点的乡村教育人才实力仍存在较大的缺口,教育人才的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仍比较大,这不仅影响了乡村教育的教育实效性,而且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最终实现。

突破阻碍,实现乡村教育的人才振兴,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教育人才保障,则要善于把握国家宏观的政策优势,针对人才的培育与留用问题,因地制落实好人才“引入机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发挥当地的特色教学与生源培育模式,引入“特定”教学人才,发展“一乡一特点”的精细化教学规划,有的放矢地吸引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跟进好乡村教师人才所享有的各类后勤保障机制,以“人才带动人才”的“培育机制”,改善教育环境,提高薪资待遇,让更多优秀的毕业生有返乡就业的机会和倾向。

以乡土文化为抓手的教育文化振兴

如果说教育人才是乡村振兴软实力的保障,那教育文化则是培育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催化剂。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乡村振兴同时也是乡村教育文化的振兴,其必然要求乡村学校教育理念与乡土文化精神的结合,乡村振兴也离不开优秀乡土文化的滋养。教育除了是一个地区确保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的功能性举措外,也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重要阵地,其所蕴含的教育文化本身就是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和内生精神动力。

学校作为乡村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学校师生对教育文化的耳濡目染过程也是乡土文化、文明生成和传播的过程。一个地区的教育文化集中体现为对人生价值与世界意识的思想观念体系,这不仅是关系着当地本土乡村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传承过程,而且也是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介质。因此,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就是要结合乡土文化的深厚传统和持久活力,以教育文化为抓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精神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中能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传统要素和文化基因,通过学校教育文化的氛围与熏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思想振兴,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总而言之,以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为指向的乡村教育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回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乡村精神文化需要和推进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软实力保障。乡村教育不仅关乎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整个乡村社区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乡村教育的振兴不仅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和素质,更是为了培养乡村人才、促进就业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只有通过加强乡村教育的建设和提升,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尽管乡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坚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识,乡村教育振兴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提升乡村教育的软实力,我们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和乡村振兴软实力的提升而奋斗!让我们共同创造美丽乡村和谐社会的美好未来!(作者:温馨,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 光明网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