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对现代人的意义(弟子规在当今社会是否适用)

对现代社会来说,《弟子规》当然还适用,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人性始终是不变的。从《弟子规》中的三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可见对现代社会还是适用的。

第一句话:“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财物轻,怨何生”,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如果不那么斤斤计较财物,彼此之间又哪里会产生怨恨呢?

人与人之间产生的矛盾和怨恨,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经济利益的冲突,不管是单位的上下级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乃至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

比如公司里面,老板和员工之间关系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经济利益引起的。或者是老板当初承诺的待遇没有兑现,或者是要员工加班却不给加班费,或者找借口克扣员工工资等等。

比如曾经关系很好的朋友因为合伙做生意而闹翻了,基本上都是因为经济利益引发的。都是互相抱怨,谁付出多了,得到少了。一旦扯到了经济利益,很容易就闹翻了。

“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如果言语上能够比较克制忍让,心里的愤恨自然就消失了。

人与人之间相处,很多时候尤其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就是言语上的基本尊重和礼貌,一些冲突经常都是由于很小的言语上的不快而引起的。

就像《水浒传》里的雷横,去看粉头白秀英表演,结果因为没带钱在身上没法打赏,和白秀英父女言语上起了冲突,结果一怒之下,打了白秀英父亲,后来就酿成更严重的祸患,逼得雷横不得不落草为寇。

第二句话:“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过怒,闻誉乐”,意思是说,如果听到谁指出自己的不足和过失,就会感觉恼羞成怒;如果听到有人称赞或者夸奖自己,就会感觉很高兴。

我倒是觉得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谁会喜欢听别人的批评呢?除了那些想干大事和能干大事的人,才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才有这样的远见。对普通人来说,压根达不到“闻过则喜”的境界。

世上谁不喜欢听好话呢?有个段子说清代大才子袁枚年纪轻轻去外地赴任,临行前向老师辞行,老师问他做了什么准备没有、

袁枚说准备好了一百顶高帽,只要逢人送上一顶,办起事来就会容易很多了。老师指责他怎么能使用这种低劣之术?

袁枚接着说大家都爱戴高帽,只有老师您是高风高节之士,不吃这一套,但是社会上像老师您一样的人还有几个,我的高帽正是为一般人准备的。老师听后,面露悦色,点头默认。其实,老师也落入俗套啊。

“损友来,益友却”,意思是说如果“闻过怒,闻誉乐”,那么就会只能交到损友,而交不到良师益友。别说普通人,就看古代那些昏聩的帝王和英明的帝王,他们的主要区别还就是在于是不是昏聩到只听好坏,听不进逆耳之言。

第三句话:“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勿谄富,勿骄贫”,意思是说做人不要谄媚、巴结富贵的人,不要对待贫穷的人骄横。

现实中也有不少例子,你谄媚、巴结富贵的人,他们认为你完全是冲着他的身份地位去的、

因此会打心眼里瞧你不起,你就是怎么跪舔,他们心里也只是把你当做一条狗一样的,没有尊严,更没有平等。

而因为一个人穷困就对他骄横,甚至欺负他、羞辱他,这也是极其没有修养和素质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事情。

一个人只有因为道德品质败坏、行为卑鄙无耻才应该被人蔑视,穷困不应该成为被人蔑视的原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日人家发达了,而你落魄了,轮到你被羞辱,那是啥滋味?

“勿厌故,勿喜新”,意思是说,和任何人交往都不要“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的人,大多都是因为利益,觉得交过的朋友不能给你带来利益,就有意疏远他;而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结交新的朋友,认为新的朋友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但其实,如果别人了解到你这样为人处世,估计也没有人愿意真的把你当朋友了。

综上所述,《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里面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为人处世之道,或者说基本道理。

这些基本道理到任何社会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变,人心不会变。

但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和代表,因时代局限,里面也难免有些封建落后的东西,落后于现代社会所处的时代。

所以,我们对《弟子规》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