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主动与被动(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舒茨(cí)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人际关系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按照“主动和被动”模式,具体分成了六种情况。

1.主动包容式

“包容需要”是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互包容的需要。

如果与父母沟通融洽,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

无论是群居还是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够根据不同情境,选择适合此时此刻的行为方式。

个人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热情为他人服务。

2.被动包容式

与父母交往少,就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意参加群体活动。

同样,对双亲过分依赖,就会形成“超社会行为”,总是寻求接触,表现忙碌,寻求给予注意;往往展现出表现型人格特征。

以上两种是极端现象,要尽可能避免。

“被动包容式”往往期待他人能够接纳自己,过于注重他人的看法评价,生活中容易退缩,感到孤独。

3.主动支配式

“支配需要”是指控制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

父母如果过分控制,就容易形成专制式的行为方式;长大后倾向于控制他人,做事容易独断专行。

或者形成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表现出顺从,不愿意负责,拒绝支配他人的情况;往往显得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做事过于谨慎。

“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运用权力,喜欢做领导,发号施令。

4.被动支配式

“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等着别人下达指令。

往往缺少个人主见,生活状态被动,显得消极。

5.主动情感式

如果能获得父母适当关心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没有爱的缺失,能够恰当对待自己。

“主动情感式”表现出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以及亲密感。

6.被动情感式

“被动情感式”对他人显得冷淡,负面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这种情况源于小时候,得不到双亲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训斥,长大后就会出现“低个人行为”;表面友好,但情感距离过大,常常担心不受欢迎,不被喜爱,从而避免有亲密关系。

如果生活在溺爱环境中,长大后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寻求爱,希望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可见,这两种极端情况,都是成长不利,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

7.群体形成和解体

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形成”和“群体解体”。

“群体形成”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

“群体解体”的过程顺序,正好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以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了解这几种人际需要类型,我们就知道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更能融入群体,收获幸福。

过去已然不能改变,但在任何年龄都可以调整当下的状态,改善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的行为,让个人生活变得更为美好。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