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的服饰(锦衣卫飞鱼服颜色等级)

《山河月明》里朱棣做了锦衣卫指挥使,前期热播的《大明风华》里朱瞻基也是在锦衣卫里厮混,好像加入锦衣卫成了明朝电视剧绕不过的桥段,那么历史上的锦衣卫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是不是真像影视剧里那样穿着飞鱼服,挎着绣春刀到处耍威风,它又有怎样的魔力让人谈“锦衣卫”色变?

穿着飞鱼服 到处惹是生非

锦衣卫的历史沿革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仪鸾司和亲军都尉府合并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

仪鸾司,顾名思义负责皇帝的仪仗,宋朝开始设立,亲军都尉府前身是明初设立的拱卫司,主要负责皇帝的安保,锦衣卫延续了两者的职能。

锦衣卫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开始为从三品,后调整为正三品,下设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

管理着包括御椅司、扇手司、擎盖司等部门,看名字就知道是负责什么工作的,这时候的锦衣卫还很单纯。

后来朱元璋为了提高对朝政的掌控力度,给锦衣卫增加了“辑事”职能,增设了诏狱,所谓“辑事”,说通俗点就是刺探情报,监视朝臣等。

在明初四大案中,都有锦衣卫活跃的身影,他们给朱元璋递上一把把杀人的刀子。

后来实在做得太过分,引起朝臣的强烈不满,朱元璋只得杀了锦衣卫第一任指挥使毛骧和第二任指挥使蒋瓛平息众怒,并让锦衣卫恢复原本职能。

朱棣登基后,朝中依然有反对势力,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他心中始终不安,于是拿起了锦衣卫这把刀,帮助他监视不听话的朝臣,暗中搜寻建文帝等等。

他还不放心又设立了“东辑事厂”,即大名鼎鼎的“东厂”,一起刺探情报,锦衣卫的使命由此固定,一直到明末,深深打上了特务统治的烙印。

锦衣卫的趣事

明朝六部中的礼部和兵部都有一件糗事,礼部的吏员不允许戴头巾,兵部不允许挂招牌,这两件事都和锦衣卫有关。

话说某天锦衣卫在京城巡查,发现礼部的一员小吏上班期间摸鱼,在打瞌睡,便偷偷把他的头巾摘了下来,再走到兵部门口,发现竟然没有门卫值守,又把兵部的招牌摘了。

然后拿着头巾和招牌上报朱元璋,朱元璋大怒,想不到自己治下的官员也如此吊儿郎当,于是就有了礼部不带头巾,兵部不挂招牌的旨意,一直持续到明末,两部都没能“抬起头”。

明朝有两个锦衣卫。朱棣登基后不久,就有了迁都北平的心思,他把北平升格为陪都,并仿照南京在北平建立一套行政体系。

当然包括锦衣卫,为了和南京的区分,北平各部门的行文抬头前面都会加上“行在”二字。

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南京保留了一套行政体系,不过变成了北京的备份,北京各部门去掉“行在”,而南京各部门前面加上“南京”,所以提到锦衣卫指的是北京锦衣卫。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继位,他想迁回南京,于是又把北京改称行在,南京升级为“正宫娘娘”。

只是还没来得及迁都就驾崩了,朱瞻基继位对迁都没兴趣,但是朝中大臣多是南方人,对迁都南京热情很高。

朱瞻基不好拂了大家的念想,于是既不说迁都,也不说不迁都,因此宣宗一朝,锦衣卫指的是南京锦衣卫,行在锦衣卫是北京锦衣卫,这点直到明英宗时期才改过来。

飞鱼服和绣春刀

飞鱼服、绣春刀已经成了锦衣卫的代名词了,那么锦衣卫真的是穿着飞鱼服,挎着绣春刀,到处耀武扬威吗?

其实不然,飞鱼服并不是锦衣卫的标准服装,而是“赐服”,所谓赐服,就是皇帝赏赐的服装,表示皇家恩宠。

明朝赐服有四种,按照级别高低分别是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

前三种都是龙袍的变种,蟒袍和龙袍的区别就在于龙有五趾,蟒只有四趾,请注意并不是龙有五爪,蟒袍少一爪,而是趾。

下面这张图看得很清晰,左上方的只有四趾,如果不能清晰地看到四趾,那就默认为龙袍,穿上去会丢脑袋的。

飞鱼是《山海经》中的神兽,经过长期演变,在服装纹饰上更像龙,区别就在于两爪、四趾、鱼尾。

飞鱼服是皇帝的赏赐,可以赏给任何人,不局限于锦衣卫,而锦衣卫中也只有得到赏赐的才能穿飞鱼服,这个群体是少数人。

另外并不是被赏赐了飞鱼服就天天穿着,就好像英勇的军人得到了勋章,但不是天天把勋章挂在胸口,而是重大活动才戴上展示功绩。

锦衣卫有专门规定的服装,比如说大BOSS指挥使,平常和文武百官穿一样的补子服去上朝,如果皇帝出行需要护卫,他就必须穿着戎装随侍左右。

普通的锦衣卫也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正式场合穿金盔金甲,执勤时穿明盔甲,此外还有普通的红甲、青甲、布甲等等。

[山东馆藏] 皇帝赏赐给衍圣公的飞鱼服(真品) [山东馆藏] 皇帝赏赐给衍圣公的飞鱼服(真品)

《出警入跸图》局部 贴身护卫皇帝的锦衣卫大汉将军着装

普通锦衣卫士兵的着装

至于绣春刀,性质和飞鱼服差不多,更多是一种礼仪性质的装饰用刀,和国旗护卫队用的礼兵枪差不多。

平常锦衣卫是挎着明军的制式腰刀,更多的时候是充当仪仗,拿着金瓜、斧钺、弓矢、大刀等仪仗用品。

为什么谈“锦衣卫”色变

锦衣卫和东厂,是明朝特务统治的代名词,也是黑粉攻击明朝最大的突破口,那么为什么明朝的官员谈“锦衣卫”色变呢?

上文提到锦衣卫有“辑事”职能,其实就是刺探和监视。洪武年间某个官员晚上吃了什么饭,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甚至几点睡觉,睡在哪个小妾房里。

只要朱元璋想知道,第二天锦衣卫就能把相关情报送到御案,这是比美国“棱镜”项目还要恐怖的监视系统,试问生活在这样的监视网络中,谁不害怕?

更可怕的是锦衣卫能根据皇帝的需求,无中生有制造情报,比如说朱元璋想动蓝玉,锦衣卫就送上了蓝玉谋反的情报,后人多方考证,这些都是假情报。

就像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大会上展示的那管“洗衣粉”一样,但是朱元璋和美国一样,都是只需要一个借口而已。

其次,锦衣卫掌管着诏狱,不同于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等国家部门的牢狱,诏狱是天子私狱,在刑部等大牢里,无论是抓捕、审判还是杀人,都要严格按照《大明律》,否则就是制造冤狱。

诏狱不同,一切以皇帝的旨意来办事,皇帝要抓谁或者觉得谁可疑,锦衣卫就会将其带进诏狱,二话不说18种大刑伺候。

这18种刑罚都有明确记载,普通人光看描述就能“不打自招”了,所以说进了诏狱,就算能活着出来,也要丢了半条命。

当然了,如果皇帝比较英明,或者只是为了威吓,锦衣卫也不敢这么行事。

比如说朱棣为了敲打太子朱高炽,就曾经把东宫的僚属全部送进诏狱,像黄淮、杨溥等人都到“鬼门关”转了一圈,不过都没受什么大刑就被放出来了。

正是由于锦衣卫独立于国家司法体系之外,为皇帝个人意志所掌控,一旦皇帝昏庸,锦衣卫就很容易成为歹人手中党同伐异、残害忠良的机器。

比如正德年间刘瑾之乱,天启年间魏忠贤之乱等等,无不是掌握了锦衣卫、东厂等一系列特务机构,代行皇帝意志,朝臣若有反对,便让锦衣卫捏造罪状下狱处死,由此祸乱朝政。

如果皇帝仁德,像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等等,都会压制锦衣卫的活动,如果皇帝权谋较深,锦衣卫就是他们手中的尖刀,像明世宗等。

侦查、缉拿、审判,这些都属于国家法律范畴,是公器,需要保证最崇高的“公平、公正、公开”。

而锦衣卫是把公器变为私器,无视《大明律》,只依个人意志,横行无忌,让它背上特务统治的骂名理所应当,希望锦衣卫永远成为历史,未来不再相见。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