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插柳条有啥说法(清明节插柳条有什么讲究)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东南风。来自南方的暖意驱散了最后一点缱绻的寒意,此时阳气上升,万物皆显,莺喧蝶舞,春色已然沸腾。

清明节插柳条有啥说法(清明节插柳条有什么讲究)

北京晚报“四时探幽”之清明节气的报道

斜插新柳知古意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在北京,清明节的到来,像是在宣告春天的正式登场。几度为了应付“乍暖还寒”而穿的秋裤终于可以恨恨地脱下,和煦的熏风也不再犹豫,吹拂大地,唤出最灿烂的春景。“炸裂般的”——这是记者作为一个南方人对北京的清明最直观的感受:明明前几日还穿着棉衣,瑟缩在“倒春寒”中,忽然间,气清景明,万物生长。樱花、杏花、玉兰、梅花、桃花争相开放,处处是春处处景,忙坏了一双双看不过来的眼睛。

春花绚烂,但若要选一种植物来代表清明,当属柳树。

清明节插柳条有啥说法(清明节插柳条有什么讲究)

清明时节柳树发芽 方非 摄

清明节又称“插柳节”。“插柳”“戴柳”曾是清明节流行的习俗活动,通常做法是折取柳枝插于自家的大门上,其次是插于屋檐,也有插于寝室、床头、窗户、灶台上的。戴柳的方式也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项间,也有的佩戴在衣服上。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清明日摘新柳佩带,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清人杨韫华的《山塘棹歌》也写道:“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它描绘了清代人们在清明节普遍插柳、佩柳的画面。

“从总体上看,唐代以前关于戴柳的记载不多,这也许反映了此时插柳的做法并不普遍。”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说。“宋代以降,关于插柳、戴柳的记载明显多了起来,而且从记载来看,寒食清明插柳、戴柳已经蔚然成俗。”

“民间对插戴柳枝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张勃介绍道,“其中便有纪年华、招魂续魄、免虿毒、驱不祥、明目、延年等。”在我国,有不少地方流传着“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谚语,也有儿歌云:“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张勃说,人们以为清明戴柳与否,关乎人之寿夭生死,不戴则速老,乃至失去生命。“无心插柳柳成荫”,作为最重要的清明节物,易生易活、早生早发的柳代表的是一种生命力量。先民对柳树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的繁殖力很崇拜,认为它“含精灵而寄生兮,保休体之丰衍”。

除了插柳、戴柳外,一些地方在清明还会吹柳笛、服柳叶,老北京便有阳春时节吃柳芽的习俗。凉拌柳芽、柳叶饼、柳芽泡水,都是人们喜爱的节令饮食。

如今的清明,虽未见人人戴柳、食柳,但老北京“三月看柳”的习俗还是保存了下来。北京对柳树情有独钟,从普通绿化到园林观赏,种植颇广,已有千余年人工栽培的历史。阳春三月,柳枝最早吐绿,在颐和园的西堤、什刹海前海堤岸、护城河两旁,甚至是市政道路的两侧,都可见碧绿丝绦繁盛,如幕帘般或静静低垂,或随风摇曳,为清明增添了许多柔软的绿意。

清明节插柳条有啥说法(清明节插柳条有什么讲究)

柳色青青 方非 摄

当春天在清明到达极盛,常常会让人遗忘,此时也已是仲春暮春之交。春光之下,潜藏着淡淡愁绪。花有落时,人生亦常有生离死别的无奈。今日再次望向庭前垂柳,或许会在心中默默攀折下一段柳条,对着这象征着生命的精灵,许下祝福的祈愿。

清明观柳处:

①颐和园西堤

②什刹海前海堤岸

③护城河旁赏柳色青青

追思郊游两相宜

原本普通的清明节气究竟是如何发展成清明节日的?张勃对记者介绍说,初唐时期,清明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只是寒食节的一部分。寒食节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的前一日或二日,核心节俗是禁火与寒食。盛唐以来,改火活动在民间十分盛行,具体做法是:寒食节来临时将正用的火熄灭,到清明日再取新火。一取一灭间,两种火被赋予了“旧”与“新”的不同价值。在宫廷内,皇帝还会将钻燧取得的“新火”分赐给臣工。

此外,寒食清明的假期在唐代也呈不断增长之势,清明的地位日渐凸显上升,最终在中唐时期“一跃而上”,成为了独立的节日。清明节的习俗深受寒食节的影响,如墓祭、斗鸡、蹴鞠、拔河、秋千、宴饮、踏青出游等,都不过是寒食节习俗的延续与挪移而已。但今人大部分只知清明,却几乎将寒食节与临近的上巳节(三月初三)遗忘,清明节可以说是阳春三月“最大的赢家”了。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除了插柳、戴柳,《帝京岁时纪胜》中还如此描绘了清人过清明节时的场景,与如今几乎并无二致。既慎终追远,又踏青畅游,肃穆与轻快的情绪同时被淋漓尽致地表达,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促人思考逝去与新生的时间节点。

清明节插柳条有啥说法(清明节插柳条有什么讲究)

京城花色 方非 摄

窗外日光晴暖,花团锦簇,再“宅”的人此时也坐不住了,要寻一个好去处踏青拾翠。周末在北京后花园,记者见到很多游人“担酌挈盒”,他们带了热水、茶具、酒壶上山,在花枝下对酌品茗,好不畅快,没有辜负这满溢出来的春光。

清明赏花,北京植物园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今年春天来得晚,花期要比往年稍微晚个三四天。”记者随北京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博士漫步在植物园中,最早报春的山桃已经落了,迎春花也进入了末期,现在是连翘、二月蓝、丰后梅、辽梅山杏的盛放期,在植物园如同置身明艳的花海。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粉红色的是‘品虹’桃,淡粉色的是‘品霞’桃。”王康博士指着附近几树盛开的桃花对记者说,“它们都是由植物园自主培育的品种,花期介于山桃和观赏桃之间,丰富了春日桃花的色彩,也弥补了花期断档的不足”。王康博士笑着说:“为了留住春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欣赏到美丽的花朵,人类还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清明踏青处:

①香山、百望山、凤凰岭、北京后花园等处登高望远

②各大市属公园游园赏春

③北京植物园内观赏各色春花

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植物园澄碧湖的东侧,往右一拐便来到了曹雪芹纪念馆与曹雪芹文化中心。“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传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晚年移居西山黄叶村(即今天北京植物园内),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在黄叶村前驻步,想起《红楼梦》里细致地写过一段清明。第七十回,林黛玉在清明节前重建桃花诗社,仲暮春之交,众人珍惜芳菲,共咏柳絮,还一起兴致勃勃地放了风筝。

清明节插柳条有啥说法(清明节插柳条有什么讲究)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第七十回 旅顺博物馆藏

这个时节,“春之风自下而上”,正适合放飞风筝。在朝阳公园、陶然亭公园等市属公园,常可见到天空中装点清明的美丽纸鸢。

在曹雪芹文化中心内,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的第二代传人,孔令民老先生正忙着教曹雪芹学会的工作人员做风筝。每周三,是他雷打不动的授课时间。从劈、刮、烤、扎竹条开始,再到糊与绘,大家会完整地跟随孔老先生学着做一只风筝,上周大家做的是“老鹰”,再上周做的是“肥燕”。

当年,孔令民的父亲孔祥泽先生根据曹雪芹的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经过细致的研究,形成了融传统民间文化、南北风筝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的“曹氏风筝”。“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做风筝的高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留下的制作风筝的手艺,是为了帮助那些穷苦的人和残疾人掌握生存技能。”孔令民对记者说。“风筝只是一个载体,我们传承的是其中的民间艺术表达和一代文豪悲悯的心。”

清明节插柳条有啥说法(清明节插柳条有什么讲究)

《南鹞北鸢考工志》孔祥泽的手抄稿

“每周三和孔老先生学做风筝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笑着对记者介绍,“曹氏风筝”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南方的“鹞”与北方的“鸢”。南方的风比较和软,风筝以软翅为主,比较飘逸;而北地多烈风,风筝的架子比较硬,能扛大风。“曹雪芹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成了软硬翅结合的‘沙燕’,又名‘扎燕’。其拟人化的情态(肥燕喻男、瘦燕喻女、雏燕喻儿童、比翼燕喻夫妻)和雅致的图案,还有易于放飞的特色,都是‘曹氏风筝’的魅力。”

亲手做一只风筝,位灵芝更体会到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传递的一种思想,即人和物的关系。“当我们动手去做一个‘玩物’的时候,实际上也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物和人有了一个互动,正所谓‘以情喻物’,这是单单欣赏所感受不到的道理。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角度,‘曹氏风筝’也是非常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我们现在所做的,也是期待着有一天能面向公众授课,带领大家将曹雪芹的艺术与精神传递下去。”

儿时,在手工课上,记者也学过做风筝。春日里,带着亲手做的风筝在山间奔跑,如今仍能想起风筝终于飞起来那一刻雀跃的心情。期待未来在某个清明时节,能放飞自己亲手做的“曹氏风筝”!

清明玩赏处:

①曹雪芹故居体会《红楼梦》中的清明

②曹雪芹文化中心学做“曹氏风筝”

③朝阳公园、陶然亭公园等各大公园放纸鸢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