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文/王紫合

随州风景/梅思瀚

(感谢湖北大学余艳波教授提供的楚文化经典符号配图)

在荆楚大地上的随州市,屹立着一座巨大的塑像,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祖先之一的炎帝。

炎帝,又称赤帝,三皇五帝中的五天帝之一,与黄帝等并称为中华始祖。他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000年左右(分别有4600、5000、5500年等)的时代,是中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自古至今,人们都会习惯的将炎帝称为“神农”,对此也有争论;关于炎帝的出生地及其相关的事情,至今也没有定论。争论虽多,但丝毫不影响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这些众所公认的贡献主要有如下内容:

农业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由渔猎社会转入农耕社会的氏族部落,炎帝神农氏创造了中国的农业文化。其创造涵盖了生产工具的发明、种植技术的改变、收获储备以及加工食用等多个方面。

一:耒耜的发明,使农业具有了真正的“耕”意义。

耒耜,即耕地翻土用的农具。这里有两种说法:

其一认为: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其二认为:耒和耜是两种不同的农具。

耒,是在一根尖头木棍上,加一段短横棍的农具。使用时,先将尖头处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棍,使尖木棍深入,然后用力撬动土块,翻出土壤。改进后的耒,一般有两个尖头或一个省力的曲柄。

耜,与耒相似,尖头却变成了扁状(耜冠),与今天的生产工具锹、铲相似。制耜的材料,变化较大,早期的为木制,后来发展为石质、骨质或者陶质的。为了适应不同农活的耕播,先民们又将耒耜的主要组成部分,制成可以拆装的部件,使用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耒耜的发明,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而且也成了后来犁的前身,所以,至今有的地方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远古时期的农业,是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农业,其结果是广种薄收;同时,多次反复的种植,使得土地越来越贫瘠,收成也越来越少。面对这样的土地,部落只好不断更新地方,去披荆斩棘,烧荒垦土,刺穴播种,以取得更多的粮食。

这种频繁的迁徙和繁重的劳动,使得我们的祖先疲惫不堪;为了让大家能安居乐业与休养生息,炎帝决心研制与改进生产工具和种植方法,以满足社会的发展。

那么,炎帝又是怎样发明耒耜的呢?

《易经·系辞》说,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礼·含文嘉》说,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这些,都谈到了炎帝神农是制作耒耜的创始人。

传说,炎帝经常带领本部落的民众一起围猎。一天,大家来到一片林地,只见林地中,一头凶猛的野猪正把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之中,一撅一撅把土拱起,凡被野猪拱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一片被翻过的松土,就像人们用工具翻过一样。这一事件,让炎帝深受启发。能不能依照这种方法,复制出一批犁松泥土的农具呢?经过反复琢磨、不断试制改进,炎帝终于造出了耒耜。耒耜的产生,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还将种植由穴播变成了条播,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

后来,在翻土过程中,炎帝又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笔直的耒柄用起来更加轻便省力,于是他又将“耒”的木柄,用火炙烤,弯成一个合理的弯度,使之成为曲柄,耕作起来不仅插得更深,犁土的效果更好,而且更加轻松省力,进一步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为了多翻土地,他后来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两个,成为“双齿耒”,进一步提高了劳动效率。

耒耜的发明,让农业有了新的飞跃,使农业产生了“耕”的真正意义。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2018年国庆节随州丘陵地带实拍

二、种五谷的发明,使农业真正具有了“播”的意义。

炎帝之前的农业,人们采取的方法往往是直接向自然索取。这种方法,有着明显的不足,正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原始农业慢慢产生,首先是原始的种植业。有资料记载,原始的种植业,始于将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大家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不少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女娲氏时代,即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日益加大,农业的最初形态也就呼之欲出了。

较之于直接向自然索取,这种方法,有了极大进步。虽然如此,但依然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时至炎帝神农时,他便“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这段文字,正好说明了炎帝部落,适应新的形势,开始了大面积耕播粟谷,如驯化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一些野生植物为农作物。嗣后,人们便将这些驯化的农作物,称之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大量的“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使农业具有了真正“播”的意义。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神农时代初期的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的技术进步上。他经过遍尝百草、试种、筛选和推广,初步确定了人类需要和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作物。收获的成果,除了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还选择了部分颗粒饱满品相优良的留做种子,以备来年。可以推测,神农氏中期,中国已基本上培育出了多种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种五谷的推广和耒耜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劳作技术,增加了粮食产量,基本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在部落的迁徒和拓展中,耕播工具和耕播技术,很快传播到黄河和长江广大流域,逐步形成了北方以种植旱粮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习俗。在那把拙朴的耒耜推动下,使炎帝时代成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始作耒耜”的神农炎帝,则是开创中国农耕文化的始祖,奠定了华夏未来农业的基础。

正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使神农氏,成了中华民族千古仰慕的先祖形象,“神农”二字,理所当然的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农学方面

随着耕播农业的出现和深化,炎帝开始了对周围事物、现象以及联系进行总结。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农业知识和农学理论,使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开始有了新的知识来对它进行改进;同时,原始的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肥料、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相应产生。《白虎通》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杨泉理论>说:“神农始治农功,正气节,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

炎帝神农的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等知识。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了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的规律,而且还促使了人们过上了有规律的生活。

严可均辑录的《全上古三代文》中介绍,炎帝神农著述的与农业相关的理论分别有:

《神农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群书治要》《六韬·虎韬篇》引《神农之禁》)

《神农之数》:一谷不登,减一谷,谷之法什倍。二谷不登,减二谷,谷之法再什倍。夷疏满之,无食者予之陈,无种者贷之新。(《管子·揆度》)

《神农之法》: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义》《淮南子·齐俗训》“不耕不织”上皆有“而”字。又《吕氏春秋·爱类》引《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农之教》:有石城十仞,有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汉食货志》晁错引《神农之教》)

《神农占》:正月上朔,有风雨。三月谷贵,石五百钱。八月有三卯,旱,麦大善。无三卯,麦不善。凡虫食李,则黍贵。食枣,粟贵。食杏,麦贵。食荆,麻贵。食桑,丝贵。正月上朔日,风从东来,植禾善。从南来,植黍善。从北来,稚禾善。四月四日,风从东来,植豆善。西来,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无风,不种豆。从冬至日到来年,满六十日,有大风雨折树木,麦大善。从平朔至食时,植麦善。至日中,中麦善。至日入,稚麦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四月朔日,风从东来,从平明至辰时,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蚕善。正月有甲子,籴初贵後贱。正月上辛,温者善,风寒者不好。(《开元占经》一百十一)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贸易方面

原始社会物质生产的充盈,带来了产品的剩余。炎帝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不仅在为耕播农业所带来的丰收感到高兴,他更要为社会剩余的产品找到出路。于是,他创立了市廛,开辟了市场,首创了商品交易的模式,让大家相互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会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向奴隶社会的私有制转变,为孕育新的社会体制埋下了伏笔。完全可以这样说,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不正好证明了这一事实吗?

医药方面

人们发现,在自然界里,吃草药治病并不是人类独有的智慧,许多动物都有着在自己生病和遇到伤害时,寻药治病的现象,云南白药的发现,就是这一事实的最好证明。

这些事实说明,早在我们的祖先,还是猿的时候,她们就已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

当猿进化到人以后,这方面的能力就慢慢变成了自觉的行为了。尤其是人们在向自然索取和原始农业兴起的时候,大家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有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味道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特性等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了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也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时形成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偶然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路史·外纪》亦云:炎帝神农氏\"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韩非子·五蠹》说:\"民食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这些生动的描述,都充分地说明了炎帝神农氏及其先民们,发现自己的同伴在采集活动中,由于误食了某些动植物,会产生呕吐、腹疼、昏迷、甚至死亡等现象;而在吃了另外一些动植物后,却能消除或者减轻身体的一些病痛,或者解除了某种中毒现象。在渔猎生活中,她们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内脏后,人们会产生某些特殊的反应。长期的实践,使她们逐渐弄清了许多动植物及其它们的功效,当遇到某种疾病和中毒时,便能进行有选择的对症下药,而使其得到治疗。

正是炎帝神农这种亲身探索的精神,一步步奠定了中医学的坚实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医学领域。为了纪念他,后人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制造方面

在手工制造方面,炎帝神农也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许多新的文明。

一是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以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开始有了衣裳。人类穿上了衣服,让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二是制做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医药发展、储存粮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考古中,属于炎帝神农时期文化的随州冷坡垭遗址、西花园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以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灰陶、夹砂粗红陶次之,泥质红陶较少,泥质白陶最少。除少量的素面陶外,纹饰有篮纹、附加堆纹、凹凸弦纹、方格纹、镂孔刻划纹、绳纹、叶脉纹和少量的彩陶等。器形有鼎、罐、厚胎喇叭形红陶环、陶纺轮、碗、盆、圈足盘、器盖、瓮、尖底缸、长颈壶、四足方鼎等,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当时的制陶文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制陶技术,且陶器被人们广泛使用。制陶工艺逐渐从简单的形状向美观、大方的方向发展,这也带动了社会向新的发展方向前进。

文教方面

炎帝不仅是在农业、制造等方面对人类有着重大的贡献,而且在文化、艺术和教育等方面,也是华夏文明的创始者。

一是削桐为琴。炎帝最先发明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曾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神农琴”上的五根弦名宫、商、角、徵、羽,实际上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所指的五声音阶。

为了纪念炎帝,人们便亲切的将其称之为“神农琴”。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汉代学者桓潭在其所著的《新论·琴道篇》中,明确指出:“琴,神农造也。”他认为神农氏掌握政权后,曾“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神农氏为琴五弦,足以通万物而考理乱也。”

杨雄也在其所著《杨子》一书中写道:“昔有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

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有效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是首创教育。炎帝还是中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制造和使用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学习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人们的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文化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更是激励华夏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之光。

治政方面

德治天下,不望其报。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军事方面

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弓箭,不仅让人们有了武器,能有效地防止野兽的袭击和猎取野生禽兽,改善生活;而且更能让部落利用弓箭,有力地打击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本部落始祖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社会文明方面

耒耜的利用和五谷的广泛播种,使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逐渐相对稳定,人们不再为生活四处迁徙,而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样一来,便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齐俗训》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这段话,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友爱、天下为公的景象。

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墓葬中,我们知道,此时社会以经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婚姻制度上有了缔结和嫁娶之礼,家庭的作用在原始社会中更加明显,人们对家庭的道德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火的发明和利用,也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们学会烧制饭菜,开创了熟食时代,减少了直接食用生食带来的疾病,提升了健康能力,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

《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增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欧阳询《艺文类聚》:“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而且还发明了用火煮盐,如《说文解字》云:“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

《世本·作篇》云:“宿沙作煮盐。

上述这些记述,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程度。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其他研究方面

炎帝神农所创立的农业社会,除了前面所讲的之外,还带动了人类对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研究。

在原始社会里,刀耕火种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望天收,遇到自然灾害时,就会导致颗粒无收,炎帝神农氏族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便有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白虎通》上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杨泉理论》上说:“神农始治农功、正气节、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历日”。

《主术训》云:“昔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时尝。”

这些记述,无不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收成,人们开始对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种子等知识和技术在进行研究,为当时社会开拓农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泉流。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制作耒耜以利耕耘,始种五谷以为民食,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又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他所开创的原始农耕文明,使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使社会开始走上创造性创新型的社会,他亲自率领众先民鏖战洪荒的艰苦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百折不挠和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是我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产生的源头和典范。炎帝精神使中华民族的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了愚昧和野蛮,不断追求着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炎帝神农时代,开创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共同融合,而成了光耀千古的炎黄文化,她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他们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创造不息、奋斗不止!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现代名人研究》统一刊号:2257/SG

注:楚文化经典符号的创意设计与应用荣获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炎帝的贡献是什么(炎帝的贡献如何记忆)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