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粟裕,战役记录给出了答案(淮海战役总指挥到底是谁)

并非粟裕,战役记录给出了答案(淮海战役总指挥到底是谁)

老覃在前天写了《粟裕请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他却在战役中多次指挥陈毅和邓小平》一文,文中提到,在淮海战役前夕,粟裕向毛主席建议由陈毅和邓小平统一指挥。毛主席先是在1948年11月1日明确批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到了11月16日,又郑重宣布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在淮海战役中所起的作用乃是举足轻重。

1989年,85岁的邓小平在向二野战史编写组代表回忆淮海战役时,无限自豪地说:

“淮海战役成立了由五个人组成的总前委,我和刘陈是常委,我还是书记。我记得毛主席亲口对我说的:‘我把指挥交给你。’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老覃在前些天写的《毛主席在指挥淮海战役中的“点睛之笔”,源自于刘伯承的突发奇想》一文中也讲到:苏联科学院研究马列主义的尤金院士在1950年到我国翻译、编辑俄文版的《毛泽东选集》,斯大林要想办法弄清楚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那么,当尤金向毛主席请教这个问题,毛主席让他去南京找刘伯承、陈毅了解。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的具体指挥是总前委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这其中的刘伯承和陈毅都在南京。

可见,在毛主席的心中,淮海战役的具体指挥者就是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

但是,现在人们每谈论起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普遍都会认为,林彪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呢?

只能说,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实在太过抢眼了。

首先,老覃在半个月前写的《毛主席和粟裕策划淮海战役,林彪插了一杠子,战役的画风为之一变》一文中说了,“淮海战役”的概念,是粟裕最先提出来的。

并非粟裕,战役记录给出了答案(淮海战役总指挥到底是谁)

尽管粟裕最初说的“淮海战役”和战役后来所发展的规模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但谁也不可否认粟裕的战略目光和他在战役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其次,老覃在以前写的《淮海战役,杜聿明为摆脱老蒋的指挥怒砸电台,但终究还是身不由己》一文中说了,淮海战役的规模非常庞大,但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三个阶段:一、围歼黄伯韬兵团;二、围歼黄维兵团;三、围歼杜聿明集团。

尤金到南京找到了陈毅后,陈毅告诉他,说淮海战役的最初计划,就是吃掉驻守在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然后收复两淮。黄百韬被围,黄维兵团东援,被中野包围在双堆集。黄百韬兵团覆灭后,杜聿明集团为了避免被团灭的危险,从徐州撤退。这个时候杜聿明的手中还握有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南线还有刘汝明、李延年两个兵团共五十余万人,如果其沿津浦路西侧南下,倚靠淮河和华野展开决战,战场还充满许多变数。但蒋介石投手令要杜聿明必须救出黄维兵团才能走。结果,杜聿明集团被包围于陈官庄。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开始时间,是从1948年11月6日围歼黄百韬兵团算起的。

虽然粟裕在1948年10月31日向毛主席建议由陈毅、邓小平来统一指挥,但陈、邓二人以“通讯工具太弱”为由婉拒了。而总前委的成立时间,是在11月16日。

总前委成立后,距离第一阶段结束,即消灭黄百韬兵团的时间,只有的6天。考虑到战役的筹划主要在中央军委和华野之间进行的,即总前委成立后,第一阶段消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目标也没有改变,战斗并不需要它来指挥。

即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并非是总前委指挥来完成的。

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刘伯承和陈毅离开了淮海战场,前往中央商讨渡江战役等事宜,邓小平和副政委张际春领导中野休整,所以说,淮海战役第三阶段也不是总前委常委刘陈邓三人指挥的。

老覃在前天写的《粟裕请陈邓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他却在战役中多次指挥陈毅和邓小平》一文中也说了,虽说成立了总前委。但这个战时临时设立的总前委没有发出过任何军事指令,反而是粟裕经常通过毛主席对身为总前委的三个常委发布指令。

总前委成立了将近一个月,到了1948年12月12日,毛主席才发了一封明确致总前委的电报。

这封电报的内容与尚在进行中的淮海战役并无直接关系,而是要求“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好在年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总前委成立了一个多月,总前委的五个人从来没有集中开过一次会。

当然,即使总前委没有集中开过一次会,也是可以采取发电报的方式来行使其军事指挥权的。

问题是,从已经公布的电报来看,根本找不到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的痕迹。

特别要说明的是,查已经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集》的中央军委在淮海战役中下发的电报,共有74封,其中发给华野的29封,这29封中有4封是发给粟裕个人的;发给中野的有25封,但没有一封是给邓小平个人的;同时给两大野战军的20封,却没有任何一封是以“总前委”为收报人。给总前委五人刘陈邓粟谭的电报,仅有两封。一封是在总前委成立不久的11月18日,内容是分别指示中野、华野的作战部署;另一封则是前面提到的要求“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的这一封。

也正是毛主席这一次专门发电报要求“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刘、陈、邓、粟、谭五人才在全歼了黄维兵团后的12月17日晚至18日,召开了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唯一的一次全体会议。

并非粟裕,战役记录给出了答案(淮海战役总指挥到底是谁)

有意思的是,这唯一的一次总前委全体会议,并不是非常委的粟、谭二人到三常委的中野指挥部去开会,而是中野三常委到相距百里的江苏萧县蔡凹村粟裕的华野指挥部开会。

只能说,总前委其实是是空架子。

很多研究军史的人都认为,总前委是一个无办公地点、无办公人员、无会议、无任何请示、无指令、无任何部署机构的“六无”机构。

再有,整个淮海战役,自始至终都充斥着浓郁的粟裕指挥风格。

前面说了,淮海战役是济南战役后,军委,华野和中野,根据战场形势的实际变化,共同修正和制定出来结果。

毛主席也说过,淮海战役就像是一锅夹生饭,被我们硬是一口口地吃掉了。

大战前,毛主席和粟裕早早商定,届时在徐州以西、以东、以北同时发动攻击,给敌人制定出一个围攻徐州的错觉,但我们是声东击西,真实的战略企图是歼灭徐州以东停留在新安镇的黄百韬。

粟裕当时对中野提出的希望是其切断津浦线,牵制孙元良,阻止进入徐东战场。那样的话,能增援黄百韬的只有邱李两个兵团。这两个兵团至少会有一个兵团把守徐州,这样的话,实际来增援黄百韬的只有一个兵团。以华野的兵力,可以在阻援的同时歼灭黄百韬兵团。

哪知陈邓前去攻打商丘,使孙元良得以靠拢徐州,从而出现了邱李两个兵团同时援救黄百韬兵团的战况。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粟裕及时向陈邓示警,刘伯承也从豫西赶回到了河南柘城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定下了攻占宿县,截断津浦路,从战略上孤立徐州,同时牵制和阻击黄维的方针。

华野因此定下心神,于1948年11月23日一举全歼了黄百韬兵团。

接下来,由华野阻击南线和北线之敌,配合中野围歼黄维兵团。

因为距离上太远,华野的兵力尚赶到南线战场,刘李两兵团从蚌埠出发,到了距离围困黄维兵团只有20公里的地方,只有中野6纵队总计6个团进行正面阻击,形势再度危险。

然而,在蚌埠的施发号令的刘峙却突然命令刘汝明和李延年撤退了。

6天之后,当刘李两兵团卷土重来,华野的5个精锐纵队已经严阵以待。

这样,黄维兵团失去了最佳的解困的机会。

杜聿明撤离徐州前,骗过了我军高级间谍郭汝愧和刘斐,致使毛主席得到的敌前情报是“杜聿明要从两淮方向撤退”。

杜聿明真正要撤了,他又炮击徐州东面,制造出要从徐州以东撤退的假象。这一假象,又让谭振林信以为真。

粟裕没有被毛主席的指令和谭震林的建议所影响,他坚持自己的判断,将兵力置于津浦路两侧。

不得不说,粟裕对杜聿明的心思,拿捏得死死的。

中野缺少重武器,打黄维打非常艰苦,迟迟不能得手。

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

蒋介石准备从西安、武汉等地调兵增援,粟裕其实无兵可调,但他敏锐地感觉到孙元良兵团被消灭后,杜聿明集团的士气渐沮,便大胆用兵,从包围杜聿明中抽调3个纵队,由陈士榘带领,协助中野先消灭黄维兵团。

并非粟裕,战役记录给出了答案(淮海战役总指挥到底是谁)

正是粟裕这一次行险,最终歼灭了黄维兵团,从而锁死了杜聿明,奠定了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局。

不得不说,粟裕真乃名副其实的一尊战神。

毛主席后来不得不称赞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粟裕是淮海战役指挥者的形象也因此在人们的脑海深植,并且根深蒂固。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