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引言:

身为十九世纪中叶最具影响力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无疑用自己的文字成全了那个黑暗年代仅存的一丝“良心”。

因为他的作品中永远不乏那些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早就从内里烂掉的上流贵族,也从不缺那些出身寒微,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高尚灵魂。

托尔斯泰似乎习惯了用那双宽容而不失讽刺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再将其中最真实黑暗的一面“血淋淋”地展现在每个读者眼前。

所以,我们看到了《安娜·卡列尼娜》中风流多金的渥伦斯基,也看到了《战争与和平》中贪婪无耻的库拉金家族。

但最能体现“托尔斯泰主义”内涵,将已经行至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勾勒出来的,当属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复活》这个故事从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和妓女玛丝洛娃两个人的“救赎之路”,分别呈现了俄国上流社会的腐朽没落,与底层农奴的苦难生活。

聂赫留朵夫的“救赎之旅”从他决定为自己辜负过的少女翻案开始:一别多年后,当他以陪审员角色同坐上被告席的玛丝洛娃重逢时,深受良心谴责的聂赫留朵夫做出了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的决定。

而当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社会有多么肮脏时,他才发现与玛丝洛娃一样无辜入狱的囚犯,以及那些勤勤恳恳耕种却仍旧吃不饱饭的农民究竟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

当聂赫留朵夫成功为玛丝洛娃洗脱罪名,并与后者一道踏上流放之路时,他的精神终于得以“复活”,因为他认清了造成自己乃至整个社会堕落的真正原因。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与聂赫留朵夫的“反思式”救赎不同,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更像是一段从泥潭中挣扎而出,勇敢与命运抗争的旅途。

少女时代的懵懂无知使玛丝洛娃沦为了贵族少爷的玩物,因此,当她被爱人抛弃,又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时,就只能别无选择地成为最下层的妓女。

多年风尘生活让玛丝洛娃彻底堕落,即便聂赫留朵夫想将她拽出泥潭,也丝毫不为所动。

直到她认清了男子的真心,原谅了这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并在做义工的过程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玛丝洛娃才开始回归正常生活。

最终,她在漫长的流亡之路上认清了自己的内心,毅然结束了同聂赫留朵夫之间的“爱情”,在精神独立的道路上实现了灵魂的复活。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看似交织重叠,实则却不是殊途同归;也许二者间的最大共同点就会是两人都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们的“复活”之路都见证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前夜。

底层女子的“复活之路”——从脱离困境到认识自我

托尔斯泰曾说,“谁想一口气吃掉两顿饭,他就连一顿饭的营养都吸收不了。他把胃弄坏,因而目的——营养的结果——也就无法实现。谁想和两三个人结婚,他就连一个家庭都不会有。”

作为俄国上流社会中极少数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专制家庭生活的贵族,托尔斯泰无疑是将自己的婚姻观“复刻”到了《复活》这个故事中;只不过他也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在底层女性身上是很难实现的。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像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就是个身世“极其平几”的底层人——她的母亲是个未婚女农奴,在生下玛丝洛娃前已经有过五个孩子,只不过因为她从不给这些孩子喂奶,导致孩子出生不久后就死去了。

而玛丝洛娃之所以能活下来,也完全是一个侥幸——偶然发现她的雇主老姑娘认了她当教女,还经常给她的母亲送牛奶跟钱。

至此,卡秋莎·玛丝洛娃过上了半养女半侍女的生活,直到十六岁那年邂逅了偶然来这的公爵少爷聂赫留朵夫。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天真烂漫的少女在爱情一事上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很容易就被英俊的贵族少爷俘获了心神;所以她先被诱骗怀孕,后被抛弃其实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而她之所以会走上妓女这条路,也是因为“她想用这种方式来报复诱她的年轻公爵、店员和一切欺辱过她的男人。”

可以说,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是没有家庭跟婚姻概念的。

在她看来,与其做一个忍饥挨饿,时不时还要被贵族主人欺辱的女仆,还不如做一个合法赚钱,能随心所欲装扮自己的妓女;哪怕违背上帝的诫命和人类道德也没什么。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正是畸形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玛丝洛娃畸形的“爱情观”;于她而言,要么设法追求富足的婚姻生活,要么只过富足放荡的日子。

换言之,沦落风尘后玛丝洛娃追求的只有生活本身,爱情对她来说毫无意义。

这种情况直至她与聂赫留朵夫重逢后才逐渐发生了改变。

当玛丝洛娃意识到这个害她堕落的贵族青年是真心想弥补曾经的过错时,她竟然又一次爱上了他。

因为爱情,她“文静而胆怯”地恳求聂赫留朵夫原谅自己“说了不中听”的话,甚至于到了最后,她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也是因为她觉得娶了自己会让对方陷入不幸。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如果说玛丝洛娃的“堕落”始于多年前复活节上的三个吻,那么她的“复活”,则是从聂赫留朵夫唤醒了深埋在她心底的善良开始的。

当她远离情欲,在狱友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自己时,曾经善良的灵魂再度出现;当她宁愿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也不愿沉沦在流放之路上的淫乱风气中时,她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跟升华。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最终,玛丝洛娃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那就是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换取精神上的完善;即放弃一段“堕落”的爱情,只为成全聂赫留朵夫的人生。

对玛丝洛娃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来说,“复活”更像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状态,只有经受住命运苦难的打击,永不放弃初心,才能在苦难中走出一条真正的“复活”之路。

贵族青年的“复活”之路——重拾本心之旅

与被迫“堕落”的玛丝洛娃不同,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更像是被黑暗腐朽所吞噬的俄国上流社会的缩影。

培根曾说,“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反之,如果整个社会已经从内里“烂掉了”,那么即便是本性纯善的“好公民”,大概也很难从这个染缸中爬出来。

初遇玛丝洛娃时,聂赫留朵夫就是俄国社会中极少数尚未被污染的存在。他向往纯洁的爱情,对婚姻跟妻子怀有虔诚的尊重,在他心中,只有妻子才是真正的女人。

所以,即便对眼前的甜美女孩十分喜爱,他也不曾做出任何逾矩之事。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然而,“正直”的聂赫留朵夫很快就成了家人朋友眼中的“异类”;他的正派,他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甘愿为一切高尚事业献身的勇气,很快就让他与贵族圈子格格不入。

尤其当他将土地分给农民时,亲朋更是用看“疯子”的眼神审视他,告诉他这么做只会让农民彻底破产,而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事实上,“有病”的并非聂赫留朵夫这个心存善念的贵族青年,而是整个俄国上层社会。

不过短短三年,“他不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相信别人的理论,因为要是坚持自己的信念,日子就太不好过。”

为了好过一点,他不得不学者旁人的样子将自己改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而后,他就发现堕落远比自律轻松得多,只要接受安逸享乐的贵族生活,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享受好日子。

这种情况在他加入军队之后变得愈发明显——或许是因为一个既靠近上流贵族,也靠近放纵杀戮的环境更容易激发人心底的“恶”,军中风气远比贵族圈子里还要污浊的多。

在这里,“聂赫留朵夫也像所有的人那样,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已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这股压抑许久的兽性,在他第二次来到姑妈家时到达了顶峰。与上次不同,“恶”的一面让聂赫留朵夫做出了诱奸玛丝洛娃的决定。

此后多年,聂赫留朵夫一直混迹于奢靡腐朽的贵族圈子,过着“违背本心”的舒适生活,虽然他并未彻底抛弃道德跟秩序,但这个曾经正直干净的青年的确已经陷入泥潭了——他不曾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忏悔,只是偶尔感到迷茫。

好在与玛丝洛娃的重逢激起了他心底“善”的一面。

强烈的愧疚情绪勾起了聂赫留朵夫对过去种种的悔恨,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为了帮助这群苦命人,他毅然同过去的环境决裂,将自己的命运与玛丝洛娃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让自己真正了解到底层世界的“世态炎凉”究竟是怎样的。

这个过程中,尽管他不得不求助于贵族阶层的力量,不得不向那些让他感到愤怒的人求助,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却一步步偏向了“小市民”一边。

尤其是在多次上诉探监过后,他对底层市民的生活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甚至还提出了不少关于法律、宗教、阶级特权有关的特权问题,找出了农奴苦难的根源。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尽管聂赫留朵夫的出身决定了他不可能像玛丝洛娃、西蒙松那样彻底站到贵族阶层的对立面上,更不可能亲手打破那囚禁了底层群众数百年的精神枷锁,但他的确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实现了精神上的“复活”。

宗教与世俗的“复活”之路——托尔斯泰主义

泰戈尔曾说,“宗教就会像财富、荣誉或者家族那样,仅仅成为一种人们引以自豪的东西。”

但对身处命运十字路口的玛丝洛娃跟聂赫留朵夫来说,宗教的意义并不是让他们感到荣耀,而是指引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拿二人重逢的那场法庭审判来说,三位信仰东正教的“小市民”就亲眼见证了沙俄法律制度腐败、黑暗的一面。

看似公正无私的法官跟陪审员在嬉笑玩闹间轻易决定了几人的命运,丝毫不在乎一次误判给会给无辜者带来怎样的悲剧。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在现实已然无望改变的情况下,宗教就成了人们唯一的救赎。

对聂赫留朵夫来说,宗教文化中的禁欲赎罪主义是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个十四岁开始就经常向上帝祷告,渴望从宗教中获悉真理的青年,聂赫留朵夫生命中高尚道德的一面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笃信宗教,坚信“为道德的要求所作的牺牲在他就是最高的精神快乐”,聂赫留朵夫才具备了跳出舒适圈,接触社会现实的勇气。

尤其是第二次探监之后,他的忏悔更是从自身所作所为上升到了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上,给人一种难得的清醒感。

《复活》的阅读感想(关于复活感悟和启示)

当然,小说《复活》中蕴含的博爱跟救赎思想并不能彻底磨平世俗社会黑暗肮脏的一面,毕竟就连托尔斯泰本人也无法彻底摆脱自己的贵族出身,就更别说深陷矛盾挣扎中的聂赫留朵夫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托尔斯泰的确在用一种“宗教改良”的方式赋予底层“小市民”更好的生活,让他们能在团结博爱思想的包围下走出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小结:

《复活》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大成之作,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

它用一位忏悔贵族与一位“重生”妓女的“复活”之路,揭示了沙俄时代黑暗的一面,也为每个想从泥潭中走出来的人指明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德之路。

参考文献:

[1]郭文友译,《复活》.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

[2]纪锡垕,从《复活》解读列夫·托尔斯泰之精神世界.青年文学家. 2007-11-15 特色期刊.

[3]高佳盈,从《复活》看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特色.今古文创 .2021-03-30 期刊.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