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是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是不及汪伦赠我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

再读“赠汪伦”一诗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李白)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离开,忽听见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的水,纵然水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从中华文化的传统上看,一般来说,中文主张含蓄蕴藉,委婉的表达,不张扬外露。意在言外,内练而不直白,讲究分寸拿捏。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从表现的角度来看,作者直抒胸意,抒写的淋漓尽致,一目了然。

诗的前半部分是直接叙事:先写了要离去者,继而又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动态的语句,犹如置身其间,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部分则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真情实意表现得如此,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情深意重,闪跃在纸上,留下了浓浓的思念。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