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1926年3月6日生于美国纽约,高中毕业后考入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转入纽约大学。

194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中途辍学。

197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1954年到1974年和1977年到1987年,格林斯潘在他与威廉·汤森合作经营的汤森-格林斯潘经济咨询公司里担任副总裁、董事长、总裁。

1987年8月就任美联储主席后,格林斯潘关闭了这家设在纽约的公司。

1970年到1974年,格林斯潘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1974年到1977年担任该委员会主席。

1981年到1983年,他担任全国社会保险改革委员会主席。1982年任总统国外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

此外,格林斯潘曾担任过财经结构与规则委员会委员、财政部顾问兼联邦储备委员会顾问、商务部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国会预算局顾问、总统国外情报顾问委员会成员等。

他还曾担任过通用电缆等多家公司的董事。

1987年8月被里根总统任命为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1991年7月,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1996年2月,克林顿总统提名他连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6月20日参议院以压倒多数批准了提名。格林斯潘同时还兼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

2000年1月4日,克林顿总统再次任命他为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20日,他第四次就任该职。

2004年5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提名他继续担任美联储主席。同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布什的这项提名。

6月19日,格林斯潘宣誓就职,开始其第五个任期。

2006年1月31日卸任为止,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一职达18年5个月20天,任期之长仅次于在1951年至1970年担任这一职务的威廉·迈克切斯内·马丁,后者的任期为18年9个月29天。

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多时间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期,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温和的衰退。

林斯潘领导美联储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技术股泡沫破灭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

1998年7月,格林斯潘因对美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被授予“和平缔造者”奖。

2002年8月,英国女王授予格林斯潘“爵士”荣誉称号,以表彰他“对全球经济稳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005年11月10日,格林斯潘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

格林斯潘喜爱音乐和运动。他曾梦想成为一名音乐人,从纽约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退学之后,曾在纽约时报广场派拉蒙剧院下面的一家时髦的夜总会里演奏萨克斯管。

他1952年与画家琼·米切尔结婚,不久离婚。

1997年4月,他与比他年轻20岁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台记者安德烈亚·米切尔 (Andrea Mitchell) 结婚。

改变格林斯潘一生轨迹的5个女人

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1974年,格林斯潘开始与电视新闻史上第一个女主播———NBC的芭芭拉·沃尔特斯交往

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1974年,福特总统邀请格林斯潘担任白宫首席经济学家,母亲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格林斯潘终身都铭记着母亲的教导

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现任妻子安德丽亚是对格林斯潘后半生影响最重要的女性

哲学家艾因·兰德是对格林斯潘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两人的友谊终身不变。直到1982年兰德去世,格林斯潘一直是兰德的信徒和朋友

对有着“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称号的格林斯潘,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他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成就上,而助他形成顽强、独立、坚定性格的却几乎都是女人。母亲、前任妻子、红颜导师、红颜知己、现任妻子,格林斯潘身边的女人影响他一生的轨迹。

格老影响世界 女人改变格老

对有着“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称号的格林斯潘,人们最多关注的他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成就上,而助他形成顽强独立性和坚定性格的却几乎都是女人,母亲、前任妻子、红颜导师、红颜知己、现任妻子,格林斯潘身边的女人影响他一生的轨迹。

执掌美国联邦储备局帅印长达18年的主席格林斯潘终于找到了接班人。美国当地时间10月24日,总统布什宣布,接替他的是由总统布什提名的白宫经济顾问理事会主席本·伯南克。在今后几年中,美国经济的重舵将交到这位被布什誉为“备受世界金融界推崇的经济学家”手中,而格林斯潘,这位历经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四任总统的“四朝元老”,则可以放心“退位”了。

“美国总统跺跺脚,打颤的不过是白宫:可格老一打喷嚏,全球就得下雨。”《格林斯潘传》中的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格林斯潘在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任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自1987年8月上任,至今已掌管联储局18年。他自己宣布将在明年1月31日退休。

格林斯潘所执掌的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职能。对于美国人来说,格林斯潘无异于他们的“掌柜”。

实际上1987年格林斯潘首次被里根总统提名为美联储主席时,所有人都感到出乎意料。因为在美联储的历史上,主席向来都从内部产生,而格林斯潘以前从来没有在美联储任过职。他自从1954年在纽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就投身于商界,并在华尔街赢得了精明证券商的声誉。

经历四任总统更迭,而格林斯潘的地位却岿然不动,足见其在美国经济中所起的“定心丸”作用。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十几年里,格林斯潘一直紧盯着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只要各项经济指标过热,他就会作出调高利率的暗示,为过热的股市降温。通过对利率的调节,他成功地将通胀这头“猛虎”在美国经济不断扩张的状态下仍然驯服。

对于继任者,格林斯潘同样为其留下了自由宽松的政策模式。虽然格林斯潘对于制定通胀目标和资产价格目标有着相当明确的概念,他却拒绝将政策思路设为定式。相反,他建议继任者在美联储未来讨论中应以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去探寻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有着“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称号的格林斯潘,有极其顽强的独立性和坚定的性格,人们也一直习惯于将焦点放在格老在经济学界呼风唤雨的成就上。可是,影响他一生轨迹的却几乎都是女人。

母亲 戈德史密斯,相依为命终身铭记

格林斯潘于1926年3月6日出生于纽约上曼哈顿的华盛顿海兹区,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本特·格林斯潘,是个自学成才的股市经纪人,母亲罗斯·戈德史密斯结婚的时候只有17岁,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喜欢唱歌跳舞。从格林斯潘后来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父母对他潜意识的影响。

格林斯潘3岁时,父母离婚,他这个独生子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由母亲拉扯大。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让母子二人饱受饥寒之苦。格林斯潘深爱母亲,直到1995年罗斯去世前,格林斯潘每天早晨7时都会准时打电话向母亲请安,每逢周末还要乘飞机前往纽约看望她。

母亲曾对小格林斯潘说过:“在适当的时候就应该放弃某些东西,全都要做好,是不可能的。哪个是自己擅长的,哪个是自己最喜欢的就要去追求哪一个。”正是这句话让格林斯潘终身铭记,受益匪浅。

1952年,格林斯潘有了一份好工作,他和母亲搬进了森林小丘一所复式公寓,但年底母亲就搬出来了,取而代之的是格林斯潘的新婚妻子,年轻的美女画家琼·米歇尔。米歇尔来自加拿大,属先锋派画家,两人相识于格林斯潘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期间。

结发妻子米歇尔 ,婚姻短暂昙花一现

也许是对于音乐的喜好让他对于艺术有很自然的亲近感,两人很快结婚。不过因为性格不合的关系,这段婚姻维持了不到一年。1954年,这段昙花一现的婚姻没有给他们留下子女就很快结束了。

2000年,米歇尔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尽管已经70岁高龄,但米歇尔看起来还是一如往常地迷人,金黄的头发、蓝色的眼睛,优雅的仪态。她坐在皮质扶手椅上,拍了拍怀里的狮子狗示意它安静下来,回忆起与格林斯潘的第一次见面:当时,米歇尔刚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毕业搬到纽约,不久后一个热心的朋友为她安排了一次相亲,对象就是格林斯潘。“

第一次约会很有意思,因为此前在我们第一回打电话时,他安排了三个节目供我选择。一是去运动,二是去百老汇看表演,三是去卡内基音乐厅听音乐。

我说,‘毫无疑问,当然是去卡内基音乐厅听音乐。’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疯狂地向往那里。那是个令人非常愉快的时刻。

我们谈了很多关于音乐的东西,他告诉我关于“亨利·杰罗姆乐队”(格林斯潘当时所在的职业爵士乐团)的事情。后来,他带我去了乐队表演的酒店。乐队成员告诉我,他们知道艾伦不会永远跟他们待在一起玩音乐,因为他帮他们算所得税实在是算得太好了。”

米歇尔发现格林斯潘聪明、可爱又有魅力。经过8个月的热恋,格林斯潘和米歇尔在纽约的皮埃尔大酒店举办了一个小型结婚仪式。但结婚后,小俩口发现事情并不像他们计划的那样。

米歇尔说:“这与相互尊重对方、甚至喜不喜欢对方都无关,真正的分歧在于我们对生活的需求是什么。我发现婚后的生活有点枯燥乏味。我喜欢多姿多彩的日子,他却喜欢高尔夫;我不想住在森林小丘,他却喜欢那里……诸如此类的事情。"

共同生活了10个月后,这对新婚夫妇和平友好地分手了。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时不时会聊聊天。

20世纪50年代初的纽约,离婚的唯一依据是出轨,但格林斯潘和米歇尔都不想背负这样的不贞罪名。

米歇尔解释说:“我们发现申请婚姻无效比离婚更快捷。这就是为什么格林斯潘成为大名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他以前曾经结过婚。”

与格林斯潘分开后,米歇尔也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无独有偶,她现在的丈夫也是叫艾伦,全名是艾伦·布伦曼舍尔,他是一名精神病专家。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在格林斯潘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直到40年后,格老才敢再次走进婚姻这座围城。虽然米歇尔离开了他的生活,但米歇尔介绍给格林斯潘认识的一个女人,却对他的一生造成最大的影响,这个女人就是哲学家艾因·兰德。

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都说女人男人是彼此的学校,其实未必一定是要是罗曼蒂克关系,成就格林斯潘的女人中,最重要是安.兰德。格林斯潘对于兰德可谓崇拜,常常说自己遇到兰德之后才变得聪明起来,进入经济学模型之外的天地。他不仅在兰德生前频繁出入兰德小圈子,将与兰德交流形容为“心灵约会”,甚至他宣誓就职之际兰德也在他身边,在兰德死后还出席了她的葬礼。

看,谁说思想没力量?

—————————————

格林斯潘与兰德

格林斯潘原本以金口难开而著称,但是他退任之后的两本著作倒是让大家对他多了不少了解。

格林斯潘在任时候一贯言辞暧昧,他的名言是:“如果你觉得你理解了我的意思,那么你肯定是理解错了”。事实证明,他不过是故意让人听不懂而已,目的也是故意让人们去猜甚至做出各种相反的解读;而他离开美联储的两本书籍都平白明确,不再令人费解。

格林斯潘出生于1926年,是中欧(父辈来自罗马尼亚,母方来自匈牙利)移民后代,犹太人。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离婚,他由母亲抚养长大,少年时期是一个宅男,“我小时候过着很宅的生活,极少到纽约城之外的地方旅行。直到一二十岁的时候,我才初次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虽然家境普通,但大萧条似乎并未对他的童年造成阴影,成年后还开玩笑说自己有一周25美分的零花钱。他从小就对音乐以及数学都表现出天赋,不仅参加过乐队,成年之后还能回想起小时候记下每场棒球比赛分数。

这个对于宏观经济甚至外界不那么关心甚至甘于作为“伴奏”的青年人,本来应该成为一个平常的专业人士,却因为一个女人而改变,这就是来自苏联的著名女哲学家安?兰德(Ayn Rand)。

个中原因,还离不开格林斯潘只维持十个月的第一次婚姻,当时26岁的格林斯潘与前妻琼?米切尔结婚,正是后者将兰德介绍给格林斯潘。

兰德21岁才来到美国,她来到纽约就决定不再回到俄罗斯,或许正是她的背景,使得她的一生都在积极强调理性的利己主义,经济上则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她的名言之一就是“金钱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美德的晴雨表”,甚至她的墓碑旁边也是一个巨大的美元“$”标志。

兰德的哲学或许并不高深学术,在中国并不被很多人关注,但却影响了一代美国人,客观主义运动一度声势浩大,她的小说《阿拉斯加耸耸肩》至今畅销,每当保守主义回归自己轴心,兰德及其著作往往会引发话题讨论。

格林斯潘对于兰德可谓崇拜,常常说自己遇到兰德之后才变得聪明起来,进入经济学模型之外的天地。他不仅在兰德生前频繁出入兰德小圈子,将与兰德交流形容为“心灵约会”,甚至他宣誓就职之际兰德也在他身边,在兰德死后还出席了她的葬礼。

由此可见,格林斯潘从意识形态上可谓彻底的自由至上主义者(libertarian),而他在金融危机之后遭遇最多的批评也来自于对于自由企业的过分迷信。这除了兰德影响,其实和他自身的经历也有关系。格林斯潘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他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已经进入业界多年,不仅经营自己的经济咨询公司,还曾出入十余家不同公司的董事会,深入了解其运作,这使得他对于实际经济的理解有别今天日益理论化的经济学家。

对应格林斯潘任期的繁荣,也可谓过去美国经济的美好旧时光,这一阶段高增长低通胀似乎造成一种愉快的幻想,那就是繁荣的持续。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也可谓市场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的蜜月期,也就是相信自由放任在促进市场繁荣的同时可以自我约束。也正因此,格林斯潘的批评者认为他需要对金融危机负责,他坚持的自由企业以及是市场的功能并没有经受考验。

对于格林斯潘自己而言,金融危机同样也是一次理念的冲击。早在2008年前出席众议院听众会上,这位前美联储主席就低头承认金融危机涉及面大于自己的想象,而且反思自身理念存在也存在“缺陷”:“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假定各机构的自我利益决定了,它们是保护自己股东利益的最佳方面。……40年来,一直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持我的想法,表明那样是对的。然而,在去年夏天,我的整个理论体系崩溃了。”

金融危机是否意味着自由主义的终结呢?虽然“占领华尔街”等运动近年涌动,但这只是理念的周期而已。毕竟,比起上一次大萧条之后,对应纳粹以及苏联的崛起,这一次危机带来的反思并未动摇到自由市场本身,——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当前的社会不公、贫富分化、阶级固化等全球性现象无动于衷。

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危机其实比应对危机更为重要,因为危机在今后必然是常态。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已经内嵌到现代经济体系运作之中,成为经济学家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一种手段,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自我出清行为,你可以不喜欢危机的暴烈与伤害,但是却不得不与之长期共存。

格林斯潘与金本位

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博士近期频频在媒体露脸,最新一次是接受世界黄金协会的采访。

他表达了对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的深切关注,称“极度担忧”欧元前景。尽管他不认为金本位会回归,但他认为黄金也是全球主要货币之一,相信黄金是“终极保障”。

  为何到了晚年再跳出来给金本位“背书”?我们还要从他年轻时的论文说起。

  格林斯潘曾经以一个自由思想家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他对黄金以及其扮演的角色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

  格林斯潘1966年在其著名论文《论黄金与经济自由》中写道:

  在金本位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承受的信贷量取决于经济的有形资产,因为每一种信用工具最终都是对某种有形资产的债权。

  但是政府债券并不是靠有形的财富来支撑的,只能靠政府的承诺来支付未来的税收收入,而且不容易被金融市场吸收。

  大量的新政府债券只能以更高的利率出售给公众。因此,金本位制下的政府赤字开支受到严重限制。

  金本位制度的废除使得福利经济统计学者们可以通过银行系统来进行不受限制的信用扩张。

  这时格林斯潘理所当然的成为反对央行货币系统的领军人士,因为这个系统被认为是控制政府的精英们用来搜刮民脂和实施控制的工具。

  梅耶·罗斯柴尔德曾说过,“我只要控制一国的货币,我不在乎谁书写法律。”

  然而有意思的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格林斯潘接管美联储,一切都变了。

  财经博客ZH指出,格林斯潘没有运用其对经济学的深刻理解,比如限制央行干预私人部门,让市场的力量决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而是来了180度大转弯。格林斯潘干预了每一次经济危机,无节制的印钞,他成了他曾憎恨的人——凯恩斯主义者。

在格林斯潘任职美联储期间,美国债务规模激增。

格林斯潘简介(格林斯潘回忆录)

  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后,格林斯潘将利率降至零附近,引发了房地产泡沫。格林斯潘甚至被编入了字典,

“格林斯潘看跌期权”成为政府拯救华尔街的专业术语。(注:格林斯潘看跌期权”来自于格林斯潘的一个理念,“资本市场泡沫在破灭之前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即使看到了股票和楼市的“非理性繁荣”,他也不会因为这个原因提高利率,不给市场泼冷水。股票涨、房价涨时,格林斯潘袖手旁观,而市场大跌时格林斯潘反而积极降息、注资,被称为“格林斯潘看跌期权”。)

  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还鼓励金融工具的创新,他最欣赏的是CDS(信用违约互换),正是这些衍生品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

  下面是格林斯潘对这些衍生品工具的看法:

  这些金融产品是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这些工具提高了区分风险的能力,将风险分配给那些最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产品和资产价格信号使得企业家能够很好的配置资本来生产对消费者最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这将提高国家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但到了晚年,格林斯潘又开始撇清自己和货币系统的关系。格林斯潘在近期接受世界黄金协会(WGC)采访时为重返金本位进行了全面的背书。

  但此类效益却很少体现在用于偿还债务的民营体系现金流上。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还得靠政府债务来资助。我们已经面临着联邦债务占 GDP 的比率逼近三位数的危险。

  假如实施金本位制度,我们绝对不会陷入今天负债程度极高的境地,因为金本位就是保证财政政策永不失控的一种方式。

  为何这位曾经的“法币大师”完全转回到他在1966年时对黄金的观点,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但可以确定的是,格林斯潘对金本位的提倡强化了该体系的正确性。

  附格林斯潘接受世界黄金协会旗下刊物 《黄金投资者》采访全文:

  问:近几个月,关于经济滞胀的担忧日益加剧。您认为这些担忧是合理的吗?

  答:我们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生产力增长停滞不前,尤以发达国家为甚,主要原因是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社会福利(在美国指政府津贴计划)正在等额挤占社会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内储蓄总值。国内储蓄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简称 GDP)的比重下跌抑制了非住宅资本投资总额的增长。正是这部分减少了的投资抑制了每小时全球产出的增长。过去 5年里,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每小时的产出每年约以?%的速度增长,而之前的增长率接近于 2%。这是一个显著的差异,也相应地反映在了 GDP 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上。

  随着生产力增长放缓,整个经济体系也在放缓。这引发了绝望的情绪,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当选,经济民粹主义也随之上升。

民粹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理念或概念,好比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而是一种痛苦的呐喊,人民在呼吁“快想想办法,救救我们吧!”

  与此同时,通胀的风险开始上升。在美国,失业率低于 5%,总体而言给薪资和单位成本带来了上行压力。近期货币供应量出现了显著广泛的增长,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由此可见,需求正在回升。

迄今为止,工资的增长主要都被雇主吸收了,但如果成本上升,价格最终也不得不随之上涨。如果通货膨胀加上经济停滞,就会陷入了滞胀。

  问:随着通胀压力增长,您是否预期市场对黄金兴趣将重燃?

  答:显著的通胀上涨终将抬高金价。现在投资黄金是以备不时之需。不是为了短期收益,而是为了长期保障。

  我认为黄金也是全球主要货币。它和银是唯二两种无需对手方承诺的货币。但黄金的每盎司价值一直比银要高得多。没有人会拒绝把黄金作为清偿债务的支付手段。

信用票据和法定货币取决于对手方的信誉度。而黄金,以及银,是唯二两种拥有内在价值的货币。一直如此。没有人 质疑它的价值,而它也一直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公元前 600 年金币首次铸造于小亚细亚。

  问:过去这一年,我们见证了英国脱欧、特朗普竞选获胜和反建制事件的大幅增长。您认为各国央行及货币政策将如何调整以适应这种新环境?

  答:我们唯一的类似先例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也就是上一次经历滞胀的时候,人们切实担忧通胀失去控制。Paul Volcker 被招为美联储主席,他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了 20%以阻止滞胀情况恶化。那是一段非常不稳定的时期,也是美联储有史以来最有效的货币政策。我希望我们不需要为了稳定金融体系而重蹈覆辙。但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欧洲中央银行面临着比美联储更为棘手的难题。

自欧洲央行行长 Mario Draghi 表示将尽其所能保护欧元以来,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就开始稳步增长,现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而我也极度担心欧元本身的未来发展。北欧实际上一直在资助南欧的财政赤字;这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欧元区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在英国,脱欧问题将如何解决尚不明朗。日本和中国也面临重重困难。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坚实稳固的大型经济体,也极难预测各国央行将如何应对。

  问:黄金虽不是官方货币,却在货币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您认为黄金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答: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金本位制度的鼎盛时期,全球经济异常繁荣,生产力增长强劲,几乎不存在通货膨胀。

  但今天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 19世纪的金本位行不通。这就好比穿了不合尺码的鞋子,还要怪鞋子不舒服!

失败的不是金本位,而是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致使固定汇率平价制度消亡,任何国家都不想遭受本国货币兑美元汇率比 1913 年低的屈辱。

  举个例子,英国在 1925 年选择回归金本位,英镑兑美元汇率等同于 1913 年的水平(每英镑兑 4.86 美元)。那是时任财政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的一次历史性失误。

此举在 20世纪 20 年代的英国诱发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在 1931 年宣布违约。运作不力的不是金本位制度,而是战前的汇率平价制度。每个国家都想回归到战前的汇率平价,鉴于各国不同程度的战争和经济破坏,这种想法总体而言是完全不现实的。

  今时今日,回归金本位会被视为绝望之举。但如果今天金本位能够实施到位,我们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

我们目前没有把应该花的钱按照所需要的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而美国正迫切需要这方面的建设,最终它也能以改善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的形式收回成本。但此类效益却很少体现在用于偿还债务的民营体系现金流上。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还得靠政府债务来资助。我们已经面临着联邦债务占 GDP 的比率逼近三位数的危险。假如实施金本位制度,我们绝对不会陷入今天负债程度极高的境地,因为金本位就是保证财政政策永不失控的一种方式。

  问:您是否认为应该调整财政政策以辅助货币政策的决策?

  答:我的想法恰恰相反。财政政策是更基本的政策。货币政策没法提供同样的效果。而且如果财政政策稳健,那么货币政策就相对更容易实施了。对中央银行家而言,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财政体系不稳定,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的状况。

  核心问题在于,政府支出(主要以福利津贴为主)增长的程度破坏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自 1935 年罗斯福总统将 65岁定为法定退休年龄以来,这一年龄设定就没有太大的改变,尽管国民寿命已经大大增长。因此,第一步行动就是提高退休年龄。这能明显削减支出。

  我还认为,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资本要求必须在现有水平上大大提高。回顾历史,近代每一场危机都是货币危机。举个例子,2008 年以前,美国经济中的非金融行业一直处于良好状态。正是金融体系的崩溃拉垮了非金融经济。如果你在金融体系中积累足够的资本,那么传染性连环违约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了。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从目前约占资产11%的平均比率提高到 20%或 30%,银行家就会辩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放款就无利可图了。回溯到货币监理署 1869 年的数据,却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这些数据表明,银行净利润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率在数据历史上几乎所有年份里一直介于 5%到 10%之间,无论资产的权益资本水平高低。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不降低金融体系有效性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资本要求。信用紧缩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这些贷款十有八九本来就不应该放出。

  问:在利率极低甚至可能为负值的背景下,许多外汇储备管理者一直是黄金的大买家。在您看来,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在我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1987-2006),我曾在美国国会议员 Ron Paul 面前作证,而他是黄金的坚定拥护者。我们开展了颇有意思的谈论。我告诉他,在我任内期间美国货币政策试图遵循金本位制度当初创建的理由。也就是即使在有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也要保持健全的货币政策。在这一点上,我告诉他,即使在我任内,我们回归了金本位,政策也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争议格林斯潘

在不久前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一时火起,点名道姓直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正是这位老先生的“可耻的建议”,使美国现在赤字高悬,同时也危及国家安全。 希拉里柳眉倒竖,自有她的理由。她说:“这真让我心碎,10年前,我们预算平衡,现在我们却在不断为美国还债的道路上。” 她进而回忆说:“我曾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任职,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就好像昨天一样,艾兰·格林斯潘来参加听证会,他鼓吹增加开支和减税,并说我们并不需要还债——在我看来,真是可耻。” 希拉里最后感慨,她真希望时光能够倒转——至少在赤字问题上,她所说似乎也是确实。 在希拉里丈夫克林顿任内,借助于大刀阔斧的改革、严格的财政纪律,美国成功实现了赤字盈余。但不想布什上台后,大幅增加开支和减税措施,将克林顿的成果很快化为泡影。金融危机爆发后,赤字更如脱缰野马,成了每个美国人头疼的问题。 所以,在美国,就有“克林顿挣钱、布什花钱”的说法。正如中国的一句俗话所讲的“崽卖爷田不心疼”,看到克林顿的心血被付诸东流,希拉里焉能不怒? 但希拉里将板子打在格林斯潘头上,对格老来说,公平吗? 希拉里的回忆不大可能出错,格林斯潘肯定也说过有些赤字不妨的言辞。但经济走势总是在变化的,当时的言辞未必就符合当今的现实,更何况也未必是完人的格林斯潘? 在2007年出版的《动荡时代》回忆录中,格林斯潘也曾以近乎相同的理由,毫不客气对布什予以批评,并对克林顿的节流政策赞赏有加。 “我最大的挫折,就是(布什)总统不愿意对失去控制的开支行使否决权,”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中写道,“就我看来,布什的‘同流合污而不是用于挑战’的策略是一大错误。” 格老还说,让他沮丧的是,“赤字没关系,成了共和党人基本论调的一部分”,但情况却是,“赤字肯定有关系”,失去控制的开支将带来高通胀并使“经济陷入灾难”。 这里要解释一下,在经济政策立场上,格林斯潘偏向于共和党,所以当布什刚上台时,他们合作默契,增加开支、减税应该是他们的共同主张。但布什在财政纪律上的过度松弛,最终让格老大失所望,所以也才有了格老在回忆录中毫不留情的痛斥。 希拉里为此指责格林斯潘,用路透社的话说,也显示了作为美联储前主席的格老“名望下跌”的程度。所谓“人走茶凉”,“墙倒众人推”,一场金融危机让格林斯潘灰头土脸。但希拉里的指责真的完全发自内心吗? 也未必!希拉里现在是民主党政府的国务卿,现在的民主党政府的赤字比布什政府则更上一层楼。如果以数据来显示,克林顿任内,最高一年盈余是2000财年,为2362亿美元;布什任内,赤字最高的是2008财年,达到4586亿美元;而轮到奥巴马执政的2009财年,美国赤字达到了1.41万亿美元,估计2010财年赤字将达到1.56万亿美元。 当然,按照奥巴马的说法,2009财年巨额赤字是承继布什烂摊子的结果,但2010年呢?现在的政策可都是民主党在制定,而按照奥巴马的政策,到2015年,美国年度赤字都不会低于7000亿美元! 希拉里对格林斯潘破口大骂,虽抓住了点格林斯潘的小辫子,但更主要的,在我看来,不过是在转移注意力、寻找替罪羊,归根到底,不过是美国政党斗争的继续罢了!很不幸的是,已八十又四的格林斯潘又成了一回箭靶而已。 但教训是要吸取的,过高赤字带来的往往是经济的灾难,也是政治的变局。从最近民主党竞选连连败北看,似乎又到了一个新的轮回。

本文内容源自网友投稿,多成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97伍4伍0叁11